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杭州地区临床及环境来源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特征和分子分型

作 者: 张蔚
导 师: 陈坤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流行病学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食物中毒 环境 血清型 耐热直接溶血素 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 核糖分型 随机放大多态性DNA分析 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
分类号: R1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近年的副溶血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种新的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群副溶血弧菌菌株引起了包括亚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在内的大流行。另一方面,在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菌株大部分对人不致病,临床和环境来源的菌株的关系正在深入地研究。 杭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最为常见;了解临床和环境来源分离菌株所携带毒力基因特征、血清型及其分子特征,对腹泻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年和2001年从食物中毒病人、临床散发病人和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对分离的O3:K6血清型菌株进行核糖分型(Ribotyping)、随机放大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alysis,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nterobae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e consensus PCR,ERIC一PCR)等,以了解其分子特征。结果发现,临床来源的副溶血弧菌(94株来自食物中毒病人和34株来自散发腹泻病人)菌株的tdh携带率均大于97%、trh携带率为O%;而所有46株分离自环境(小水产)的副溶血弧菌菌株未见有了助携带,仅1株Irh阳性。1株tdh阴性、trk阳性的副溶血菌株,其尿素酶试验为阳性,而在其他所有trk阴性的副溶血菌株中,不管其tdh是阳性或是阴性,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表明引起杭州地区食物中毒及散发腹泻的副溶血弧菌主要为矛口汤阳性、励阴性菌株,外环境中存在的trh阳性的副溶血弧菌也是一个潜在的病原。杭州临床和环境来源副溶血弧菌菌株的血清型鉴定表明,菌株血清型在食物中毒病人、散发腹泻病人和小水产品中分布显著差别。tdh阳性、trh阴性的03:K6血清型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片本次调查的13起事件中的11起,为84.6%:另二起为tdh阳性、trk阴性的04:KS菌株,!’f 15.4%:未见其他血.清型。在散发腹泻病人中,03:K6、O4:KS和01:K?菌株分别占26.5%、1 7.7%和38.2%。而水产品分离的菌株中,血清型分布更广一,但未见03:K6和04:Ks血清型。食物中毒病人和散发腹泻病人分离的0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一PCR及R产PD三种指纹上显示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03:K?菌株与临床分离的0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极显著差异。结果提示一群关系密切的、tdh阳性、Irh阴性的0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优势流行。小结:通过本文研究,对杭州食物中毒病人、临床散发病人和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的携带毒力基因特征、血清型及其分子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全文目录


摘要  4-9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9
正文  9-32
  第一部分 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的特征  9-19
    前言  9-10
    实验材料  10-11
    实验方法  11-13
    实验结果  13-15
    讨论  15-17
    参考文献  17-19
  第二部分 杭州地区副溶血弧菌O3:K6型菌株的分子分型  19-32
    前言  19-20
    实验材料  20
    实验方法  20-23
    实验结果  23-28
    讨论  28-30
    参考文献  30-32
综述  32-43
致谢  43-56

相似论文

  1.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2.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3.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4.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5.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6.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7.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8.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9.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10.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1.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12.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3.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15.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16. 新华集团在电站DCS行业营销策略研究,F274
  17.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18.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9.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20.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21. 广州市城市扩张过程及热环境演变研究,X1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卫生基础科学 > 卫生检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