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栗疫菌低毒性病毒(CHV1)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 者: 刘福秀
导 师: 王克荣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栗疫菌 低毒力传递 转化率 低毒力病毒 遗传多样性 RT-PCR RFLP
分类号: S436.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及其低毒力病毒(Cryphonectria hypovirus,CHV1)为材料,进行CHV1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防潜力研究。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作者从12个配对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结果表明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是不同的,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四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低毒力或中等毒力,前四者与后两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采用序列测定与RFLP相结合的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共43个栗疫菌低毒性病毒(CHV1)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明确欧洲CHV1病毒的起源。测定了30个病毒的部分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亚型: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其余属于亚型Ⅱ;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特点: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其中只有09314(湖南)例外,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228(北京)、235(北京)、277(辽宁)例外。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43个菌株共得到了4种限制性酶切图谱,Ⅰ型图谱占绝大多数,43个供试菌株中有31个属于Ⅰ型图谱。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的多样性都丰富,且意大利的病毒群体与中国群体的遗传相似性大于意大利群体与日本群体的遗传相似性,表明欧洲CHV1病毒可能起源于中国。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9
引言  9-11
上篇 文献综述  11-27
  文献综述  12-27
    1 病毒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12-13
      1.1 病毒群体遗传学研究范畴  12-13
      1.2 病毒的变异  13
    2 病毒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遗传标记  13-17
      2.1 dsRNA电泳图谱分析  13-14
      2.2 T1核酸酶酶切后寡核苷酸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14
      2.3 核酸酶保护分析  14
      2.4 RFLP分析  14-15
      2.5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15-16
      2.6 异源双链分析  16
      2.7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16-17
    3 低毒性dsRNA病毒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17-27
      3.1 栗疫病及其低毒性dsRNA病毒的发现  17-19
      3.2 dsRNA在栗疫菌群体中的传递及影响传递的因素  19-20
      3.3 栗疫病的生物防治  20-21
      3.4 dsRNA的分子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  21-23
      3.5 dsRNA病毒与栗疫菌的互作  23-24
      3.6 栗疫菌及其dsRNA病毒的生物多样性  24-27
下篇 研究内容  27-60
  第一章 栗疫菌低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  28-44
    1 材料与方法  30-34
      1.1 试验材料  30
      1.2 研究方法  30-34
    2 结果与分析  34-41
      2.1 低毒力转化效率  34
      2.2 低毒力菌株野生型的分离  34-41
    3 结论与讨论  41-44
  第二章 栗疫菌低毒性病毒(CHVl)遗传多样性研究  44-60
    1 材料和方法  46-50
      1.1 供试菌株  46
      1.2 dsRNA的提取、检测和纯化  46
      1.3 cDNA的合成  46
      1.4 PCR扩增及其产物的回收  46-49
      1.5 序列测定  49-50
      1.6 RFLP分析  50
      1.7 数据分析  50
    2 结果与分析  50-56
      2.1 RT-PCR产物回收  50-51
      2.2 序列比较  51-54
      2.3 RFLP图谱  54-55
      2.4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55-56
    3 结论与讨论  56-60
参考文献  60-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3.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4.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5. 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S436.64
  6.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7. 凡纳滨对虾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S917.4
  8. 昆虫OBP CSP和sid-1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Q78
  9.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10.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1.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12.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3.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14.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5.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网络对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的优化,TE667
  16.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17.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8. 小麦苗期磷胁迫诱导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S512.1
  19.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20.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21.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坚果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