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人民调解立法规制研究

作 者: 李连声
导 师: 葛洪义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人民调解 立法研究 规制 完善
分类号: D9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调解制度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间传统,并且充分发扬了在群众广泛参与方面的优势,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经历深入调整,民间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性质复杂等许多新的特点,人民调解制度自身也遇到诸如定位不明、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等困难和挫折。在制度层面上,我国一度停留于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民事诉讼法的若干条文,一直以来缺少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根本立法。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以广东省为代表的一些省市,在实践中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人民调解基本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行的经验;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立法将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并形成制度加以推广,也对人民调解立法起到了补充和发展的作用。但是,囿于旧有立法的落后和缺失,实践工作中仍然多有掣肘;地方立法虽然可以对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作出规定,可是许多原则性问题如有关人民调解性质定位、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等方面的困惑,必须通过基本法律框架的重新构建才能得以解决。2010年8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对于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从人民调解的起源出发,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进、实践现状和改革发展作了讨论,在深入解剖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特别是广东省的人民调解立法的基础上,从法理层面论述了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制度框架和性质、功能,并通过对域外调解制度的比较与启发,就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建构和程序设计提出了建设性、方向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所助益。与此同时,笔者还尝试就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2
绪论  12-15
  一、问题提出  12
  二、论文结构  12-13
  三、研究方法  13
  四、现有成果  13-15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  15-23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历史演进  15-18
    一、古代民间调解  15-1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调解  16
    三、建国以后的人民调解工作  16-17
    四、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  17-18
  第二节 新时期人民调解的现实状况  18-23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现状  18-19
      (一) 人民调解组织  18
      (二) 人民调解员  18-19
      (三) 人民调解组织开展业务情况  19
    二、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与发展  19-23
      (一) 人民调解工作领域有效拓展  19-20
      (二) 人民调解组织形式不断丰富  20
      (三) 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得以提升  20
      (四) 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20-21
      (五) 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21
      (六) 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1-23
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  23-31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23-25
    一、定位不明,功能趋于弱化——制度属性与调解范围  23
    二、体制不顺,运作效率偏低——调解机制与调解效力  23-24
    三、经费不足,力量日渐式微——调解组织的资源困境  24-25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25-31
    一、人民调解的国家立法长期滞后  25-26
    二、人民调解的地方立法差异较大  26
    三、地方立法规制探索——广东省人民调解的立法困境  26-29
      (一) 关于人民调解的性质  27-28
      (二) 关于人民调解组织  28
      (三) 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查取证权  28
      (四) 关于人民调解员  28
      (五) 关于民间纠纷的调解  28-29
      (六)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  29
    四、广东省“大调解”立法的尝试与反思  29-31
第三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理思辨  31-43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  31-34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31-33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框架  33-34
      (一) 人民调解的机构  33
      (二)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构成  33-34
      (三) 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工作的原则  34
      (四) 人民调解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34
      (五) 人民调解的效力  34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34-38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分析  34-36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定位  36-38
      (一) 社区自治促进功能  36
      (二) 成本效益合宜功能  36-37
      (三) 社会秩序稳定功能  37-38
  第三节 域外调解制度的相关比较  38-43
    一、美国民事调解制度  38-39
    二、德国民事调解制度  39
    三、日本民事调停制度  39-40
    四、台湾地区调解制度  40-41
    五、启示与借鉴  41-43
      (一)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41-42
      (二) 纠纷解决主体多元化  42
      (三) 纠纷解决组织和人才专业化  42
      (四)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规则化  42-43
第四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建构和程序设计  43-51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准确定位  43-45
    一、巩固人民调解的私力属性  44
    二、强化人民调解的公力保障  44-45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措施  45-47
    一、人民调解员及其专业化组织  45-46
    二、行业性或专门性民间调解组织  46
    三、人民调解的范围与效力  46-47
      (一) 关于人民调解范围  46-47
      (二)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  47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程序设计  47-51
    一、调解程序  47-48
      (一) 调解程序的简便性  47-48
      (二) 调解程序的被动性  48
      (三) 调解程序的规范性  48
      (四) 调解程序的保密性  48
    二、救济程序  48-49
    三、保障程序  49
    四、人民调解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49-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附录  54-76
  附件1  54-61
  附件2  61-65
  附件3  65-72
  附件4  72-76
致谢  76-77
附录  77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2.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D630
  3. 我国环境行政指导法律问题研究,D922.68
  4.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5. 论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D035
  6.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7. 行政伦理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研究,D630.9
  8.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研究,X734.2
  9.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制,D631.4
  10. 受贿罪若干问题案例分析,D924.392
  11. 网络赌博犯罪问题的研究,D924.3
  12. 论市场误导行为的法律规制,F123.9
  13. 税收法定原则研究,D922.22
  14. 市场规制法视角下的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F713.8
  15. 转移定价法律规制研究,F275
  16.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多元规制路径研究,D035
  17. 债权让与制度研究,D923
  18. 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D923.2
  19.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D924.1
  20. 论一人公司,D922.291.91
  21. 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D922.291.9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