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红楼梦》看康乾时期戏曲文化

作 者: 王潞伟
导 师: 冯俊杰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红楼梦 戏曲文化 康乾时期 演剧
分类号: I207.4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6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过去录音、影像及图像资料缺乏的时代,小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逼真,这是与文献资料所不同之处。本文以《红楼梦》中描述的戏曲文化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运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哲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多重视角来关照小说《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史料,从而弥补戏曲史的不足,还康乾时期剧坛的真实面貌。论文共计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动机和目的、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等内容。第一章从演出剧目看“花雅之争”。通过对《红楼梦》中演出剧目的考证,审视康乾时期戏曲史上花雅之争的真实面貌,并分析作者曹雪芹对花雅之争的态度。第二章从十二官看家班面貌。通过对《红楼梦》中十二小官的分析,探讨康乾时期蓄养家班的原由、条件、配备状况以及伶人们的悲剧命运。第三章从男伶生活看“男风”现象。通过对伶人蒋玉菡和串客柳湘莲“相公”事迹的梳理,来审视康乾时期以男伶为主的男风现象及其盛行原因。第四章从观众喜好看其审美品味。运用分类法,将《红楼梦》中的观众分为六大类型加以论述,旨在探明康乾时期戏曲观众们的审美品味。第五章从演剧多样化看剧坛面貌。通过对演戏缘由和演剧场所多样化的分析,审视康乾时期空前繁荣的演剧盛况。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绪论  9-13
  一、选题的动机与目的  9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9-10
  三、研究的现状  10-12
  四、研究方法与预期结果  12-13
第一章 从演出剧目看"花雅之争"  13-37
  第一节 剧目考证  13-26
  第二节 从《红楼梦》中演剧康乾时期花雅之争  26-37
    一、康乾时期的剧坛背景  27-28
    二、《红楼梦》中所反映的"花雅之争"  28-32
    三、作者曹雪芹对"花雅之争"的态度  32-37
第二章 从十二官看家班面貌  37-61
  第一节 红楼十二官小传  37-51
    一、龄官小传  38-41
    二、芳官小传  41-43
    三、藕官、药(药)官、蕊官小传  43-46
    四、其他伶官小传  46-51
  第二节 康乾时期的家班面貌  51-61
    一、主人蓄养家班的条件及原由  51-53
    二、家班的配置状况  53-55
    三、家班伶人的悲剧命运  55-61
第三章 从男伶生活看"男风"现象  61-75
  第一节 "男风"渊源及称呼  61-63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描写的两位相公  63-68
    一 蒋玉菡小传  63-66
    二 柳湘莲小传  66-68
  第三节 以相公为焦点看康乾时期的男风现象  68-75
    一、王公贵族与相公  69-70
    二、文士官员与相公  70-72
    三、纨绔子弟与相公  72-73
    四、康乾时期男风盛行的原因  73-75
第四章 从观众喜好看其审美品味  75-100
  第一节 从元春看皇宫贵族对戏曲的审美追求  76-83
    一、注重排场  76-78
    二、严格的礼节程序  78-81
    三、皇族们喜怒无常的观剧心态  81-83
  第二节 从贾府观众看康乾时期观众群体  83-100
    一、以贾母为首的享乐型观众  84-87
    二、以王熙凤、薛宝钗为代表的功利型观众  87-90
    三、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痴迷型戏曲观众  90-94
    四、以贾珍、薛蟠为首的庸俗型戏曲观众  94-97
    五、以刘老老、丫鬟们为代表的旁观型戏曲观众  97-100
第五章 从演剧多样化看剧坛面貌  100-109
  第一节 演戏缘由的多样化  100-105
    一、迎驾演戏  100-101
    二、人生礼仪演戏  101-103
    三、节令演戏  103-104
    四、酬神演戏  104-105
  第二节 演剧场所多样化  105-109
    一、园林演戏  105-106
    二、堂会剧场  106-108
    三、神庙剧场  108-109
结语  109-111
致谢  111-113
参考文献  113-121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121

相似论文

  1.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中《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I046
  2. 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H146
  3. 《红楼梦》两译本中模糊语翻译对比研究,I046
  4.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J805
  5.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H315.9
  6.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幽默会话的翻译,I046
  7. 红楼花品之海棠文化翻译研究,I046
  8. 《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I046
  9. 脂砚斋《红楼梦》评点中的“神理”,I207.411
  10. 《红楼梦》中的礼貌现象及其翻译,H13
  11.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12. 清末民初温州地方戏曲演出研究,I206.2
  13. 关于隐喻表现中译日的考察,H36
  14. 归化与异化:汉英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个有效手段,H315.9
  15. 绍剧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825
  16. 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H315.9
  17. 《红楼梦》称呼语的语用学研究,I207.41
  18. 抗敌演剧队与延安戏剧运动,J809.2
  19. 从Dirk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看《红楼梦》双关人名英译,H315.9
  20. 《红楼梦》结构研究,I207.41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红楼梦》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