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朱骏声的转音理论及其古韵分部

作 者: 王素敏
导 师: 尉迟治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古韵分部 转音 合韵
分类号: H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朱骏声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经学和小学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他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说文通训定声》(简称《定声》中。他彻底改变了许慎以540部统领9353字的体例。不仅在字数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以声为经,以形义为维”的编排体例,按古韵十八部排列,用1145(朱骏声误计为1137)个声符系联包括《说文》9353字在内的9507字及旁注5889字,1145个谐声声符分别归属于这十八(十个分部)部。《定声》取例于《经籍纂估》之题材:在每个字头上标出其所在平水韵韵部,这对当时吟诗作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转音是《定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材料。本文采用计算机辅助研究的方法,重在对《定声》所收转音材料进行穷尽的测查,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定性及定量型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我们知道,古韵分部至段玉裁时,大致已经确定下来。通过和段玉裁合韵说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朱骏声的转音包括了段玉裁的合韵,只是二者有小的差别而已,朱骏声的转音和段玉裁的古合韵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古音押韵不规则现象的解释,段玉裁客观地列出了那些不同韵部之间的相互通押的现象,并且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古合韵”说,认为不同韵部之间通押是因为这些异部字之间的音近而发生了合韵的关系。朱骏声则广泛搜集经传异文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出了音理上的解释,提出了“转音”这一概念,认为这种不规则押韵现象是因为语音因时代和地域的变化发生了流转,并且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探求语音通转的规律和方法,推求古音的正变。朱骏声以古韵十八部统领全篇,独具特色,对古韵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度完善的谐声声系,堪称完备的古韵韵书;折中于考古、审音之间,入声“同门而异户”;立足于“阴阳对转”,拓展“音转理论”。然而不足之处亦有之:拘泥于谐声;对转过于自由;韵部怪癖字等。这都是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古韵研究的局限所造成的,我们不必过于苛求!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引言  9-14
  1.1 课题的缘起及意义  9-11
  1.2 《说文通训定声》的研究概况  11-12
  1.3 本课题研究材料,研究方法  12-14
2 朱骏声转音理论研究  14-36
  2.1 朱骏声的转音理论  14-16
  2.2 朱骏声的转音类型分析  16-30
  2.3 朱骏声的特殊转音材料  30-36
3 朱骏声、段玉裁古韵分部之比较  36-47
  3.1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及其合韵说  36-39
  3.2 朱骏声的转音说与段玉裁的合韵说之比较  39-45
  3.3 朱骏声、段玉裁古韵分部之比较  45-47
4 朱骏声古韵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47-54
  4.1 朱骏声古韵研究的贡献  47-52
  4.2 朱骏声古韵研究的不足  52-54
5 结语  54-56
  5.1 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及结论  54
  5.2 论文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54-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59

相似论文

  1. 《说文通训定声》重言形况字研究,H131
  2. 朱骏声转注新探,H131
  3.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研究,H114
  4. 朱骏声《说雅》研究,H13
  5. 《说文通训定声》通假字的声母(唇、牙喉音)研究,H114
  6. 《说文通训定声》通假字入声韵部研究,H114
  7. 《说文通训定声》通假字的声母(舌齿音)研究,H11
  8. 《说文通训定声》假借研究,H124
  9.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探究,J825
  10.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大徐本《说文》中之形声字的改订研究,H122
  11. 右文说研究,H13
  12. 今文《尚书》用韵研究,H111
  13.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韵分部,H114
  14. 《说文通训定声》中的“说文”研究,H161
  15.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H114
  16. 《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H131
  17. 《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H131
  18. 《字学指南》音系研究,H114
  19. 沈宠绥音韵学研究,H114.9
  20. 《四声通解》今俗音音系研究,H114
  21. 《马氏等音》音系研究,H11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音 > 近代语音(元、明、清语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