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变压吸附法脱除二氧化碳的研究

作 者: 陈道远
导 师: 姚虎卿;梅华
学 校: 南京工业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变压吸附 吸附剂 二氧化碳 氮气 吸附模型 变压步骤
分类号: TQ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470次
引 用: 1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变压吸附(PSA)法脱除二氧化碳由于工艺过程简单、操作简便、能耗低且无腐蚀和污染,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但一直存在吸附剂选择性和产品气回收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变压吸附法脱碳的关键在于高效脱碳吸附剂的开发和选择,以及合理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实现脱碳过程的高选择性和产品气的高回收率。本文以从含氮混合气中采用变压吸附法脱除CO2为目标,以合成氨工业合成气脱碳为应用背景,在对国产的三种常用脱碳吸附剂(活性炭和硅胶类)进行静态和动态法二氧化碳吸附性能测定的基础上,选择出CO2吸附量大和吸附选择性高的吸附剂,并对变压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和模型计算,最终利用本文的研究基础进行脱碳过程工业设计。测定了N2、CO2纯组分在三种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方程进行关联。在单柱上用动态法测定了CO2分别在H2和N2稀释条件下在三种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综合比较了三种吸附剂对CO2动态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吸附剂AC和SG1对CO2/N2二元混合体系中CO2的吸附选择性。对两种硅胶型吸附剂动态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吸附剂内部结构的不同,讨论了吸附剂内部结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由于产品气的回收率和变压步骤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吸附剂AC和SG1上对含二氧化碳混合气进行了顺向放压步骤和逆向放压步骤的实验测定,研究不同床层利用率下二氧化碳单组分和含氮混合气在顺放及逆放过程中出口气二氧化碳浓度和压力的关系,比较和讨论了两种混合气体系中两种吸附剂顺放过程顺放气浓度变化特性,结果为含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吸附分离循环过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在实验测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合适的等温吸附动态模型,采用线性推动力的传质模型,对二氧化碳单组分及二氧化碳/氮气体系的吸附过程和变压步骤(顺向降压)进行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通过模型计算研究了床层内部在吸附和顺放过程中的气相主体的浓度分布,从而为吸附循环过程产品气回收率的提高提供了过程设计的工具。根据模型计算和实验数据数据及技术指标要求,对甲醇蒸汽转化裂解气变压<WP=7>吸附脱碳流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脱碳吸附剂,并确定合理的变压吸附操作流程,计算出吸附塔的尺寸及吸附剂装填量等基本参数。工厂装置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流程进行二氧化碳的脱除和氢气的提纯,氢气的纯度大于99.99%,回收率大于92%,与国内同类装置相比,氢气回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0
第一章 绪论  10-22
  1.1 引言  10-11
  1.2 CO_2的分离方法  11-14
    1.2.1 溶剂吸收法  11-12
    1.2.2 膜分离法  12-13
    1.2.3 变压吸附法  13-14
  1.3 变压吸附法与吸收法脱除CO_2的比较  14-16
  1.4 脱除CO_2吸附剂的选择及研究进展  16-19
    1.4.1 脱除CO_2吸附剂的选择  16-17
    1.4.2 活性炭类  17-18
    1.4.3 硅胶类  18
    1.4.4 其它类  18-19
  1.5 变压吸附法脱除CO_2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19-21
  1.6 面临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21-22
第二章 脱碳吸附剂的吸附平衡与变压吸附性能  22-52
  2.1 纯组分吸附平衡的测定及模型关联  22-26
    2.1.1 实验装置及方法  22-23
    2.1.2 纯组分吸附平衡及模型关联  23-26
  2.2 CO_2的动态吸附性能  26-33
    2.2.1 动态吸附实验装置  26-27
    2.2.2 CO_2饱和吸附量的计算  27-28
    2.2.3 H_2稀释下CO_2的吸附性能  28-32
    2.2.4 N_2稀释下CO_2的吸附性能  32-33
  2.3 硅胶型吸附剂吸附性能和内部结构的关系  33-36
    2.3.1 在77K温度下的N2吸附平衡及结果讨论  34-35
    2.3.2 孔径分布对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  35-36
  2.4 CO_2/N_2双组分的动态吸附性能  36-41
  2.5 吸附剂变压再生性能的研究  41-44
    2.5.1 吹扫时间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41-42
    2.5.2 抽真空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43
    2.5.3 吸附剂变压吸附稳定性  43-44
  2.6 变压步骤床层降压过程中组分的流出曲线  44-50
    2.6.1 顺放过程组分的流出曲线  45-49
    2.6.2 逆放过程组分的流出曲线  49-50
  2.7 本章小结  50-52
第三章 二氧化碳吸附和变压步骤模拟计算  52-68
  3.1 数学模型  53-56
    3.1.1 流动相模型  53-54
    3.1.2 吸附平衡模型和传质模型  54
    3.1.3 无因次化  54-56
  3.2 轴向分散系数和传质系数  56-57
  3.3 数值方法和计算程序  57-58
    3.3.1 正交配置  57
    3.3.2   微分代数方程组求解程序  57-58
  3.4 H_2作稀释气时CO_2的穿透曲线计算及讨论  58-61
  3.5 CO_2/N_2混合气体系吸附过程床层内浓度分布计算  61-63
  3.6 顺向放压过程的模拟计算  63-67
    3.6.1 H_2作稀释气的CO_2混合气体系  63-65
    3.6.2 N_2作稀释气的CO_2混合气体系  65-66
    3.6.3 顺放过程床层内部浓度分布  66-67
  3.7 本章小结  67-68
第四章 甲醇制氢脱碳过程工艺方案设计  68-78
  4.1 概述  68-69
  4.2 设计依据  69-70
    4.2.1 制氢裂解气组成  69
    4.2.2 技术指标要求  69-70
  4.3 设计说明  70-77
    4.3.1 吸附剂选择  70-71
    4.3.2 变压吸附工艺流程的确定  71-72
    4.3.3 设计过程计算  72-74
    4.3.4 装置流程图  74-76
    4.3.5 脱碳流程工序  76-77
    4.3.6 吸附塔径、塔高以及H_2回收率的理论计算值  77
  4.4 本章小结  77-78
第五章 结论  78-80
符号说明  80-81
参考文献  81-86
致谢  86

相似论文

  1. 微硅粉的资源化利用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X703
  2. 磁控溅射制备氮化铜薄膜及其掺杂研究,O484.1
  3. 浸溴改性钙基/矿物吸附剂脱除烟气中汞的实验研究,X701
  4. 铝系金属复合材料还原去除硝酸盐污染的研究,X703
  5. MnO_2和Br_2改性非碳基吸附剂脱除汞的实验研究,X51
  6. 煤中汞、氯、氟释放和形态转化规律的研究,X51
  7. 多孔矿物基化学吸附剂的制备及其脱除H_2S和SO_2的研究,TQ424.1
  8. 固相聚合法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工艺研究,TQ323.42
  9. MnO_2和Br_2改性非碳基吸附剂脱除汞的实验研究,X51
  10. 煤层气吸附塔爆炸危险性的实验研究,TD712.7
  11.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与应用,TE357
  12. 大口径长输管道无隔离器氮气置换技术研究,TE832
  13. 变压吸附管道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TQ021.1
  14. 粉煤灰成型吸附剂负载氮、铁共掺杂TiO_2及其性能研究,O643.36
  15. 真空阴极弧制备TiAlN薄膜的工艺及性能研究,O484.1
  16. 注氮气泡沫控制水窜技术的数值模拟研究,TE357.45
  17. 污泥基吸附剂去除生活污水中的磷效能及机理研究,X703
  18. 高比表面积活性碳材料分类二氧化碳: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X701
  19. 有序介孔碳材料CMK-3吸附性能的分子模拟研究,O647.31
  20. 改性非金属矿物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对霉菌素吸附能力的评价,S816.35
  21. 台车式热处理炉设计中关键技术问题研究,TG155.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