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研究
作 者: 朱洪良
导 师: 周滨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价值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在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建设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化得以完整传承和延续。历史需要延续,文化需要传承。一种文化,如果不能为当代人所接受,不能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不能武装当代人的思想,那么它只能沦为失落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以“人”为核心,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它对人的规定性,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传统,而非以自然或社会为主体的传统。它尤其注重协调人的内心平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顺平。它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判断和协调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今天,我们应当端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要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必须适应新世纪人类的需求,实现现代化,在世界广为传播。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转变自己的传播和推广模式。21世纪的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显得格外迫切。本文在充分参考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系统掌握文化研究学术发展史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文本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展开研究,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实践出发,从多个角度探索了构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期盼切实推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前言 8-9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概述 9-25 1.1 文化概述 9-14 1.1.1 文化概念的起源 9-10 1.1.2 文化定义的界定认识 10-11 1.1.3 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11-14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4-20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认识 14-15 1.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 15-16 1.2.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 16-18 1.2.4 儒家文化是主体和核心 18-20 1.3 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5 1.3.1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20-22 1.3.2 软实力的定义 22-23 1.3.3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3-25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25-36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25-32 2.1.1 “仁”、“和”、“公”思想的价值 25-27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启示 27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启示 27-28 2.1.4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 28-29 2.1.5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发展的参照 29-31 2.1.6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 31-32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对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阻力 32-36 2.2.1 封建官僚专制主义浓重 32-33 2.2.2 比较忽视创新的意识 33 2.2.3 比较忽视竞争的意识 33-34 2.2.4 缺乏生趣和法治文明 34 2.2.5 缺乏前进的积极力量 34-36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36-47 3.1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36-40 3.1.1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表现 36-37 3.1.2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原因 37-40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40-47 3.2.1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原因 40-41 3.2.2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 41-47 第四章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47-58 4.1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47-49 4.1.1 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 47-48 4.1.2 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 48 4.1.3 文化自身的主观条件 48-49 4.2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途径 49-58 4.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49-51 4.2.2 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1-52 4.2.3 虚心学习世界闻名的先进成果 52-53 4.2.4 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3-55 4.2.5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55-56 4.2.6 坚持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 56-58 结束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2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2-63 致谢 63-64
|
相似论文
- 东北满族民居的文化涵化研究,TU241.5
-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 女人与城市二重奏,I207.42
- 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J905
-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 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 近代福州三坊七巷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比较研究,TU984.114
-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研究,G124
-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