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机制探析
作 者: 黄辉
导 师: 罗飞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 文化创造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会性质和多样形态三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运用唯物史观从总体上研究文化现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纳入研究的视域,并从实践—基础维度、人—主体维度、符号—存在方式维度、精神实质—价值创造创新维度等四个独特视角探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机制。绵亘千年的窑业圣火,铸就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辉煌。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母体”文化中孕育和发展,并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着主体功能。景德镇陶瓷文化以特殊符号的方式表达着文化的内涵,其精神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表达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物态显现。就此而言,从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机制来看,其文化创造与地域条件、工艺技术、历史制度、民族心理、道德追求、一定的宗法观念、一般的哲学思想和域外文明有着重要的联系,是几者的融合与“窑变”。探索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新千年的发展,也需要宽广深厚的文化哲学视野。继承传统、立足现代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构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文化的民族性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主体坐标;文化产业化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文化发生方法和历史-文化比较方法等文化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从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维度,纵横两方面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特征、生成与发展机制,探索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绪论 8-13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9-11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9-10 1.2.2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0-11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力图达到的创新性 11-13 2 文化与文化哲学概述 13-28 2.1 文化的内涵及与文明之异同 13-20 2.1.1 文化的内涵及界定 13-16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的界定 16-19 2.1.3 文化与文明之异同 19-20 2.2 文化哲学及其研究文化的独特视角 20-27 2.2.1 什么是"文化哲学" 20-21 2.2.2 文化哲学探究文化的独特视角 21-27 2.3 小结 27-28 3 从实践基础和文化主体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机制 28-39 3.1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8-31 3.2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31-34 3.2.1 从地域特征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31-33 3.2.2 从历史维度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33-34 3.3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的主体 34-37 3.3.1 从制度文化看人的主体作用 34-36 3.3.2 从工艺文化看人的主体作用 36-37 3.4 小结 37-39 4 从符号演变和文化的精神实质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机制 39-50 4.1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符号的演变 39-41 4.1.1 符号之一:作为生活之物 39-40 4.1.2 符号之二:作为艺术之物 40-41 4.2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神实质 41-49 4.2.1 "母体"文化价值取向的表达 41-44 4.2.2 中国哲学思想的物态显现 44-49 4.3 小结 49-50 5 探索新千年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 50-61 5.1 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实践基础 50-53 5.1.1 继承传统,立足现代 50-52 5.1.2 文化自在和文化自觉的融合 52-53 5.2 在现代社会中重构的文化主体 53-55 5.2.1 以国际视野,力求求变创新 53-54 5.2.2 景德镇陶瓷文化重构的主体力量 54-55 5.3 民族性是文化符号的主体坐标 55-57 5.3.1 文化本土化与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融合 55-56 5.3.2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56-57 5.4 在现代社会"窑变"是文化的发展方向 57-60 5.4.1 文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窑变"的现实基础 57-58 5.4.2 文化产业化是在现代社会"窑变"的必由之路 58-60 5.5 小结 60-61 结语 61-62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6 发表论文情况 66
|
相似论文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控赜,G02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G641
- 碰撞与融合,R-092
-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