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
作 者: 汤顺霞
导 师: 马自祥
学 校: 西北民族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苦水高高跷 二月二龙抬头社火 传承 文化内涵
分类号: K8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苦水高高跷是甘肃永登地区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保留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是祖辈相传的一门民间表演艺术。从元末明初开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长期传承发展时期,它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进行表演。高高跷的表演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表演项目。苦水高高跷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至今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过,对苦水高高跷的介绍只散见于报端,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本文以苦水高高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原理,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永登地区踩高高跷的苦水村作为调查对象,了解高高跷所生存的土壤。对苦水村高高跷的制作、表演服饰、表演内容以及与“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关系,高高跷的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从民俗审美的角度解读“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高高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艺术层面的视觉感受,探寻高高跷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本文通过对苦水高高跷的调查研究,首先关注高高跷产生发展的地域、人文环境及生态文化空间,结合当地的文史资料,清晰描述历史上永登地区的概貌,探析不同地域的民众汇集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苦水高高跷传承到现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次对高高跷进行基本描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苦水高高跷形成的渊源演变及其表演程式。重点描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表演内容以及与高高跷的关系,社火会是如何组织高高跷进行表演的。深度解读苦水高高跷的文化内涵与体育竞技、戏剧及宗教、娱乐价值以及苦水高高跷的现状与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登高高跷这一民俗事项承载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理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保护。
|
全文目录
汉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4 1.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0-12 1.1.1 选题背景 10-11 1.1.2 目的及意义 11 1.1.3 学术研究的创新价值 11-12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3 1.2.1 研究思路 12 1.2.2 研究方法 12-13 1.3 学术界关于苦水高高跷的研究现状 13-14 第二章 苦水高高跷生存的环境 14-16 2.1 永登苦水村自然地理环境 14 2.2 苦水村基本情况 14-16 第三章 高高跷形成的历史人文背景及源流演变 16-20 3.1 苦水高高跷形成的历史人文背景 16-18 3.2 苦水高高跷的源流演变 18-20 第四章 苦水高高跷的基本内容 20-23 4.1 高跷人物装扮表演 20-21 4.2 高高跷表演的剧目内容 21-22 4.3 高跷制作工序 22-23 第五章 作为文化空间的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主要内容与苦水高高跷的关系 23-33 5.1 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23-26 5.2 社火会的组织程序及其环境营造 26-29 5.3 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主要表演内容 29-33 5.4 苦水高高跷与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关系 33 第六章 苦水高高跷的文化内涵 33-41 6.1 苦水高高跷与戏剧、体育竞技 33-34 6.2 苦水高高跷表演中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 34-36 6.2.1 高高跷与群众民俗生活的融合 34 6.2.2 高跷起源于巫术与劳动说 34-36 6.3 苦水高高跷的审美特征 36-41 6.3.1 艺术美的体现 36-37 6.3.2 苦水高高跷的宗教及娱乐价值 37-38 6.3.3 苦水高高跷表演中的习俗 38-41 第七章 苦水高高跷的现状与传承 41-42 7.1 苦水高高跷的生存现状 41 7.2 苦水高高跷的传承的社会条件和保护措施 41-42 参考文献 42-44 附录 44-48 苦水高高跷大事年表 44-45 主要田野访谈对象 45-47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7-48 致谢 48
|
相似论文
-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 云烟高端品牌个性化文化内涵研究,F273.2
- 农耕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与当代危机,G807.4
-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G852.9
-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 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J632.5
- “中小学京剧进课堂”实施的现状与对策,G633.951
- 记忆与口述:山东鄄城谢家砖塑的艺术特色探究,J314.9
-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 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内涵及教学思考,J722.2-4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 地域特征与旧城更新设计初探,TU984.114
- 湖湘水彩画艺术的发展研究,J215
- 绍兴莲花落研究,J826
- 从侗族歌师的教唱窥探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J607
- 梅西安《阿门幻象》的诠释与演绎,J624.1
- 中日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比较研究,J60-4
- 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中医医院文化建设,R197.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风俗习惯 > 中国风俗习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