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夏代早期都城变迁研究
作 者: 齐磊
导 师: 张国硕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 夏都 变迁 颍汝河流域 伊洛河流域
分类号: K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新发现对夏代早期都城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初步探讨了导致夏都变迁的原因。本文认为,夏族起源于豫西嵩山周围,夏王朝始自夏启而非大禹。阳城是夏族最早设立的政治中心,登封王城岗遗址即禹都阳城之所在。阳翟是大禹受封为夏伯后的新建之都,禹州瓦店遗址与禹都阳翟有关。平阳(晋阳)是尧舜旧都,大禹设都于平阳(晋阳)和安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晋南地区。“夏邑”是夏代都邑的统称,并不专指阳翟,举凡夏都皆可称为“夏邑”。“启都夏邑即阳翟”的观点不确,夏启所居“黄台之丘”也可以称为“夏邑”,新密新砦遗址与“黄台之丘”的地望相合,是夏启之都。太康时期,夏王朝的都城从颍汝河流域迁到了伊洛河流域的偃师二里头一带。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阶段均具备都邑性质,是夏代中后期的王都斟鄂,其作为王都始自太康终于夏桀,中间不曾废弃。夏都的变迁与自然环境及夏初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夏初气候异常,洪水频发,夏都所在的颍汝河流域人口迅速膨胀,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迁都自然条件优越的伊洛河流域乃势所必然。夏初紧张的夷夏关系是导致夏都发生变迁的又一重要原因。颍汝河流域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地形使夏王朝东部处于无险可守的状态,极不利于对东夷的防御作战。与颍汝河流域相比,伊洛河流域有极佳的军事防御条件,少康以后,夏王朝在都城及其周边地区构筑起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伊洛河流域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夏王朝从此步入鼎盛时期。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19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阐释 9-11 一、关于夏代早期都城 9-10 二、关于夏文化 10 三、关于碳十四测年 10-11 第二节 夏代早期都城的研究概况 11-16 一、关于夏都的综论 11-13 二、关于禹都的专论 13-15 三、关于启都的专论 15 四、关于太康之都 15-16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6-19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7 二、研究方法 17-19 第二章 大禹、夏启之都位于颍汝河流域 19-53 第一节 有关大禹、夏启之都地望的文献记载集中于颍汝河流域 19-24 一、有关大禹之都地望的文献记载 19-20 二、大禹诸都的性质蠡测 20-22 三、有关夏启之都地望的文献记载 22-23 四、启都夏邑辨正 23-24 第二节 相当于大禹、夏启时期的都邑遗址多发现于颍汝河流域 24-53 一、颍汝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的聚落群 24-28 二、登封王城岗遗址 28-38 三、禹州瓦店遗址 38-44 四、新密新砦遗址 44-53 第三章 太康之都位于伊洛河流域 53-66 第一节 文献记载太康之都位于伊洛河流域 53-55 一、斟鄩的地望 53-54 二、斟鄩的性质 54-55 第二节 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太康之都斟鄩 55-66 一、二里头遗址的概况 55-62 二、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62-66 第四章 夏代早期都城从颍汝河流域迁至伊洛河流域的原因 66-7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66-69 一、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洪水灾害 66-67 二、人口膨胀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 67-68 三、伊洛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 68-69 第二节 政治军事因素 69-73 一、夏代早期紧张的夷夏关系 69-71 二、伊洛河流域优越的军事防御条件 71-73 第五章 结语 73-75 参考文献 75-78 后记 78
|
相似论文
-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 云南石林撒尼人传统服饰现状研究,K892.23
-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G529
- 《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女性生活形态探究,G239.29
- 基于政策变迁理论视角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631.42
-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个案研究,G451.1
- 农村嫁妆消费变迁研究,C912.82
- 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与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G812.0
- 农耕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与当代危机,G807.4
-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G812.4
- 新中国建立60年媒体“英模人物”报道的变迁,G212
- 建国以来人物报道变迁研究,G212
- 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K892.22
-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变迁的探析,D630.3
- 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变迁研究,G525.1
- 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与生存现状,J825
-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G647.38
- 基于准则变迁的会计政府监管问题研究,F233
- 北方农村的分家变迁及其阐释,C912.8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