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棚民”到“归德”
作 者: 徐伟
导 师: 梁洪生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清代 奉新 移民 入籍 棚民 归德
分类号: K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清初战乱与人口大量增长的历史大背景下,闽、粤、赣南移民陆续迁入江西省奉新县,主要分布于奉新的山区和丘陵地带,集中于现今的澡溪、石溪、柳溪、西塔、甘坊、上富、澡下、仰山等乡镇,从事着耕种、造纸等生产活动。随着移民实力的增强,为获得国家的认同和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移民联合起来向清地方政府呈请设立了一个独立的户籍系统——“归德”。本研究对所搜集到地方志、家谱、碑刻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展现奉新县清代移民从“棚民”到“归德”的转变过程。在移民势力较为弱小的奉新县,“归德乡”的设立,使移民获得了国家认同,也造成了土著与移民两大族群的形成,但由于人数的悬殊,并未引发二者间的大规模冲突。移民入籍后一方面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融入地方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建构和强化自身的族群认同,提高族群的自信心,道光之后这种认同逐步确立起来。本文以期通过奉新县这一个案,在丰富江西移民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同时,也能对清代历史的整体把握提供新的学术思想和材料佐证。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15 第一节 选题缘起 7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及选题意义 7-12 第三节 研究地区的确认及其乡镇范围 12-13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思路 13-15 第一章 奉新县清代移民概观 15-23 第一节 移民迁入的时间、地域分布及来源地分析 15-16 第二节 清初奉新社会状况及移民迁入的原因 16-19 第三节 移民迁移的路线及方式 19-21 第四节 移民迁入后的生产活动 21-23 第二章 奉新县清代移民的入籍及其与土著的关系 23-35 第一节 民间传说:移民入籍的折射 23-25 第二节 “棚民”政策:移民诉求利益的依据 25-29 第三节 “归德乡”的设立:移民入籍的成功 29-31 第四节 “归德人”与“本地人”:两大族群的形成 31-35 第三章 奉新县清代移民入籍后的发展 35-44 第一节 提高社会地位:参与株梓万寿宫的捐修 35-40 第二节 增强族群自信:西坪书院的创建 40-44 第四章 奉新县清代移民相关文献的初步整理 44-98 第一节 地方志资料的分期整理 44-52 第二节 碑刻资料的点校 52-68 第三节 族谱资料的点校 68-90 第四节 《江西省奉新县地名志》中闽、粤、赣南移民统计 90-98 结语 98-101 参考文献 101-106 后记 106-108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108
|
相似论文
- 古田溪水库移民的历史考察,D632.4
- 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白血病相关病症)用药规律的研究,R255.5
- 清代满族婚姻习俗变迁,K892.22
- 走西口移民交汇区蒙汉民间信仰研究,B933
- 贫困移民扶持开发对策研究,F323.8
- 清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K249
- 俄罗斯外来劳务移民问题探析,D751.2
- 佛得角中国移民的生存状况研究,D632.4
- 水库移民养老问题研究,D632.1
-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研究,I207.22
-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研究,K876.3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K27
- 清代江南寺田初探,K249
- 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K249
- 清代前期口北三厅地区政区体制研究,K249
- 威县乱弹研究,J825
- 魏燮均辽宁景物诗研究,I207.22
- 依法管理来华外国人问题研究,D922.1
- 清代法律公布制度的局限与革新,D926
- 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权益保障研究,D632.4
- 论我国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D632.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清前期(1616~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