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启蒙、公民(国民)塑造与“公共空间”之构建

作 者: 刘疆辉
导 师: 王慕民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京话日报》 启蒙 公民(国民)塑造 公共空间 清末北京
分类号: K2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京话日报》是晚清报人彭翼仲于1904年8月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早期白话报,虽然它仅创刊2年就遭到清政府封禁,却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与考察清末民初北京地方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路径与参考依据。论文以1904—1906的《京话日报》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彭翼仲积极融入清末白话报兴起的时代潮流,以投身创办《京话日报》的方式致力于北京地区下层民众启蒙运动的过程。他以“开启民智”为宗旨,[1]以下层民众为中心构建立体式的读者群并与读者群展开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了某种特殊的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和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权力新场域,[2]为启蒙的不断延伸、拓展和报纸的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构建“近代民族国家”以应对时代危机的需要,[3]由于受到梁启超、严复等思想、话语的影响,也由于清末新政的实施和下层民众的推动,彭翼仲的启蒙宗旨很快由“公民塑造”向“国民塑造”发生了转向,这对之后《京话日报》的启蒙实践产生了双重性的重大影响;此外,由于《京话日报》所秉持的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立和双向监督、制衡立场,使其在不断向外延伸、拓展所构建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也不断滋长着潜伏的危机。最终,由于国家的强力反弹和压制,导致了报纸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无法再维持平衡,因而最终走向了终结之命运。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从总体上叙述了《京话日报》在清末北京的创刊和兴起,并阐述了《京话日报》是如何以明确的下层社会启蒙的宗旨和立场,积极以下层民众为中心构建立体式的读者群并与读者群展开平等的交流与互动的,这种启蒙立场具有多大程度上的有效性,在常态与非常态社会分别是如何展开的,又是如何促使报纸得以不断发展的;第二章对《京话日报》的启蒙路径、实践及成就,其构建“公共空间”的种种努力和实践,公民塑造的理念与展开以及《京话日报》进行文化场域建构并参与资本竞争诸多层面展开了讨论和界定;第三章分别选择了同时代两份短命的报纸——《中国白话报》和《新民丛报》以及两份长命的报刊——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1902—1911)和《东方杂志》(1904—1914),将《京话日报》与他们进行了分类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力图准确判定这份报纸的地位与历史意义;第四章则对《京话日报》从1904年12月开始所发生的由“公民塑造”到“国民塑造”的启蒙转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阐释,并进而引申对中国自近代以来直至当代的启蒙历程、路径、理念和立场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第五章探讨了《京话日报》在构建“公共空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潜在并不断滋长的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引发了国家的强力干预与破坏,导致了报纸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无法再维持平衡,因而最终报纸走向了终结;并试图解读这一终结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文化与思想的隐喻,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京话日报》何以终结以及是否可以不终结这一问题的看法。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再次强调了《京话日报》在清末民初这一重要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双重内涵和意义,并重申《京话日报》在推动北京地区社会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7
1 彭翼仲《京话日报》与清末北京  17-32
  1.1 清末民初之北京:启蒙运动、白话报  17-19
  1.2 彭翼仲与《京话日报》之兴衰  19-20
  1.3 《京话日报》之办报宗旨与实践  20-23
  1.4 《京话日报》之立体构建读者模式  23-24
  1.5 《京话日报》之读者群  24-26
  1.6 《京话日报》与读者群之互动关系  26-32
2 启蒙视野下的知识精英与民众互动:以《京话日报》与其读者群为中心  32-54
  2.1 《京话日报》启蒙之总体考察  33-37
    2.1.1 《京话日报》之启蒙路径  33-35
    2.1.2 《京话日报》之启蒙形式  35-36
    2.1.3 《京话日报》之启蒙效应  36-37
  2.2 论《京话日报》构建“公共空间”之意识  37-43
    2.2.1 晚清“公共空间”与《京话日报》之关系  37-39
    2.2.2 《京话日报》之民办性质与“公共空间”  39-40
    2.2.3 《京话日报》构建“公共空间”之路径  40-42
    2.2.4 讲报人“醉郭”—“公共空间”建构中“受众”到“施众”之个例  42-43
  2.3 论《京话日报》“公民(国民)塑造”之理念  43-48
    2.3.1 《京话日报》“公民(国民)塑造”理念形成的背景  43-45
    2.3.2 《京话日报》“公民(国民)塑造”之理念与实践  45-47
    2.3.3 《京话日报》“公民(国民)塑造”之成效  47-48
  2.4 论《京话日报》之场域构建与资本竞争  48-54
3 彭翼仲《京话日报》之历史地位  54-65
  3.1 《京话日报》与《中国白话报》、《新民丛报》之比较  54-58
  3.2 《京话日报》与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1902—1911)及《东方杂志》(1904—1914)之比较  58-62
  3.3 彭翼仲《京话日报》之历史地位  62-65
4 《京话日报》启蒙之转向  65-82
  4.1 《京话日报》启蒙之转向:由“公民”到“国民”  65-71
  4.2 启蒙转向之历史逻辑——以《京话日报》为中心的分析  71-74
  4.3 中国近代启蒙之总体转向  74-80
    4.3.1 近代启蒙转向的整体考察  75-79
    4.3.2 启蒙的多种形态及启蒙的多歧性(兼论当代"新启蒙"与"后启蒙"  79-80
  4.4 一点余论:启蒙之命运——终结或其他  80-82
5 “舆论公共空间”与《京话日报》之结束  82-95
  5.1 “舆论公共空间”之成就与危机  82-86
  5.2 国家与社会之间——《京话日报》之终结  86-87
  5.3 一个时代结束了:《京话日报》结束之政治隐喻  87-88
  5.4 被放逐者的重生:彭翼仲案之文化隐喻  88-89
  5.5 从“他杀”到“自杀”:民初《京话日报》自杀事件之思想隐喻  89-93
  5.6 《京话日报》何以终结?以及是否可以不终结?  93-95
6 结论  95-97
参考文献  97-102
附录A 《京话日报》相关图片  102-110
在学研究成果  110-111
致谢  111-112

相似论文

  1.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2. 狄德罗启蒙主义戏剧理论研究,I565.073
  3. 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TU982.29
  4. 武汉地区老年公寓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TU241.93
  5. 基于心理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TU984.113
  6. 基于“场所营造”的当代武汉高校学生住区公共空间研究,TU984.14
  7. 商业街区公共空间复兴研究,TU984.13
  8. 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TU922
  9. 诺斯替主义反叛模式研究兼论启蒙运动中的诺斯替主义,B978
  10. 壁画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研究与运用,J218.6
  11. 启蒙视阙中的张恨水小说,I207.42
  12.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G623.2
  13. 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和民俗传承,K892.4
  1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研究,TU984.13
  15. 南昌市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TU984.12
  16. 城市居住建筑过渡空间设计研究,TU984.12
  17.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系统化研究初探,TU984.113
  18. 上海市街道交叉口综合分析探索,TU984.199
  19. 城市地下环境艺术,TU984.113
  20. 太湖西山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研究,TU984.113
  21. 基于气候变化的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安全应对研究,TU984.11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辛亥革命(1901~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