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

作 者: 郑伟伟
导 师: 史建群;姜建设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知己意识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随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解体,周天子的地位日薄西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引起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贵族之“士”地位衰败,同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平民之“士”涌现出来,这两个群体构成了知己意识的主体。先秦时期,“士”独立人格逐渐觉醒,自我认同能力不断增强,而激烈动荡的社会与理想的极大落差使他们产生了忧患意识。儒士特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入世,寻求知己,渴望知遇,这就促使了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的产生。己知和他知构成了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丰富的理论内涵。己知是其根本和基础,追求君子人格是先秦儒家己知的理想目标,修己修身是获得理想人格的途径。他知是其延伸和重点,其中主知是重中之重。经世济民和报名主的思想使先秦儒家积极奔走,希冀获得君主的知遇,实现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且不断用行动来实践,即使屡次碰壁,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坚定信念依然执著不改。在现实寻求知己受挫后,先秦儒家便把目光投向了“天”,天命观的转变和天人合一思想使他们认为天是道德的载体,唯天知己,以求从天那里获得慰藉。先秦儒家也有丰富完整的朋友观,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不以地位的高低为选择准绳,这些积极因素闪耀着人性光芒。先秦儒家知己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随着西汉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士倡导的独立人格丧失了生存的现实环境。在现实和救世思想的矛盾挣扎中,他们有的选择了屈从于现实,从“志于道”到“从于王”,知己意识沦化为奴化意识。也有些清高之士,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依然保持崇高的尊严和洁身自好的品质。在无奈现实的逼迫下,在慨叹知己难遇后,他们或以身殉道,以生命的代价来保持人格的清醒,或则以消极避世的态度隐退山林,在山水间寻得知遇,或潜心蛰伏,等待时机,厚积薄发,或以红颜为知己,在风尘佳人中获得精神上的契合和心灵上的共鸣。但当真正幸运地遇到知己时,他们不惜以生命的代价酬知己,用行动捍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10
第一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产生的原因  10-19
  第一节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产生的客观原因  10-14
    一、礼崩乐坏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10-11
    二、士阶层的崛起和演变  11-14
  第二节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产生的主观原因  14-19
    一、儒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14-17
    二、儒家忧患意识的产生  17-19
第二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的理论内涵  19-38
  第一节 己知——儒家知己意识的根本  19-28
    一、君子人格——己知的理想目标  19-24
    二、修己修身——己知的理想途径  24-28
  第二节 他知——儒家知己意识的延伸  28-38
    一、主知——他知的中心  28-33
    二、天知——他知的转移  33-36
    三、友知——他知的补充  36-38
第三章 先秦儒家知己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38-44
  第一节 从"志于道"到"从于王"——知己意识异化为奴化意识  38-40
  第二节 难遇知己——殉道、隐退、隐居、红颜  40-42
  第三节 喜逢知己——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42-44
结语  44-45
主要参考书目及论文  45-48
后记  48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道统与济世,C912.4
  3. 浅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B26
  4. 儒家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B222
  5. 古希腊与先秦美学思想比较,B83-09
  6.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伦理观的构建,B82-058
  7.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诠释,D092
  8. 先秦时期旌表制度研究,K22
  9. 论先秦儒家之“义”的道德精神,B222
  10.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11. 先秦儒家文学传播思想研究,G206
  12.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3. 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B82
  14. 方太集团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研究,F426.6
  15. 论儒家伦理在韩国影视剧中的表现,B312.6
  16. 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B978
  17. 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B823.1
  18. 试论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G133.3
  19.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648
  20. 先秦时期“情理”论研究,I01
  21. 论西夏刑事法律制度,D92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