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

作 者: 张涛
导 师: 郭淑新
学 校: 安徽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感性世界 感性活动 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
分类号: B0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学界自新世纪以来,有关哲学应回归生活世界的探讨方兴未艾,成绩卓然,然而不少探讨没有深入到世界、人与历史的真正维度中去。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期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和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进行双向的反思与推进。“生活世界”是胡塞尔首先明确提出的概念,是他晚期哲学关注的重点。该理论与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却也有原则上的差异。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该论文旨在相互揭示——这种揭示既有助于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内涵和精神的把握,也有助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领会,更为我们在今日的思考开启新的维度。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比较分析。引言简要述及西方哲学对世界问题的求索,引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构想和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第一部分从两方面来论述“生活世界”理论:“生活世界”的提出、内涵和主旨以及“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从从存在论视域来透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三部分探讨“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契合。分为三点来探讨,其一是在对主客二分模式克服上的一致性,其二是在作为科学世界奠基性上的一致性,其三在世界之基本特征描述上的一致性。第四部分探讨两者之间原则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从三方面来论述:世界的生成之根据是意识构设还是实践生成?世界的历史运动之可能是内在变更还是感性革命?对世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的态度还是实践主导?第五部分余论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仍然面临着内在的困境,我们应在马克思“感性世界”的地基上扬弃其理论的局限,完整地理解人的主观内在的丰富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性。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引言 世界之谜  9-11
一、生活世界理论概述  11-16
  1. 生活世界的提出、内涵与主旨  11-14
  2. 生活世界与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  14-16
二、感性世界理论概述  16-23
  1. 感性世界——基于存在论的诠释  16-20
  2. 感性世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20-23
三、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理论的契合  23-31
  1. 对主客二分模式克服上的一致性  23-25
  2. 在作为科学世界奠基性上的一致性  25-27
  3. 在对世界基本特征描述上的一致性  27-31
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理论的差异  31-38
  1. 意识构设与实践生成  31-33
  2. 内在变更与感性革命  33-35
  3. 理论主导与实践主导  35-38
余论:面向人的感性世界  38-44
  1. 两种视域下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38-40
  2. 突破生活世界理论的困境  40-44
注释  44-49
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2

相似论文

  1. 亲密关系中的正向信念,B844.3
  2.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3.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生活世界”趋向,G633.51
  4.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当代解读,B81
  5. 符号学视角下的文本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H0
  6. 体验+图解,TU201
  7. 从现象学教育学视角论英语教师个人实践知识,H319
  8.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G641
  9. 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B089
  10. 奥康纳“生态批判”理论研究,X2
  11. 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群体无意识,B84
  12. 论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B08
  13. 技术的“雅努斯”—斯蒂格勒的技术现象学初探,B516.54
  14. 奥伊泽尔曼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B0-0
  15.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16.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B516
  17. 狂欢视野下的民间小戏,J825
  18. 哈特:一个站在局内的局外人,D90
  19. 基于场所精神的长沙城市广场景观调查与分析,TU984.18
  20. 神经元编码的峰放电起始动态机制研究,R741
  21. 符号:在场的意识,B08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 其他哲学流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