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及其应用
作 者: 韩建美
导 师: 张平;李静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网络政治动员 心理机制 政治心理 从众
分类号: B8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6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政治动员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动员形式,无论是在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还是影响的的地域范围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政治动员方式,界定了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的概念和内涵,并对网络政治动员过程做出心理学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政治动员过程中的影响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自我认知是主体发动动员的基础,动机是主体发动动员的内驱力,能力是发动动员的内在条件;客体接受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认知水平是基础,人格和需要是推动力,情绪是催化剂;从差距,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这三方面分析动员信息对网络政治动员过程的影响。研究了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注意到网络环境与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并提出了有效实施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学对策:增强网络政治动员主体的受喜爱程度,保障其权威性;合理组织网络政治动员信息,增加其影响力;把握网络政治动员客体的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政治动员。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保障网络政治动员的健康发展。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1章 绪论 9-19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9-11 1.1.1 选题的背景 9 1.1.2 选题的目的 9-10 1.1.3 选题的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7 1.2.1 国内网络政治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11-15 1.2.2 国外网络政治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15-16 1.2.3 国内关于心理机制问题研究 16 1.2.4 简要评价 16-17 1.3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7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7 1.3.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17 1.4 研究方法 17-19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7 1.4.2 归纳法和演绎法 17-19 第2章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相关概念和理论 19-23 2.1 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和特点 19-21 2.1.1 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 19 2.1.2 网络政治动员的特点 19-21 2.2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的内涵 21 2.3 网络政治动员的过程 21-23 2.3.1 宏观的网络政治动员过程 21-22 2.3.2 微观的网络政治动员过程 22-23 第3章 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分析 23-33 3.1 动员主体发动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动因 23-26 3.1.1 自我认知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基础 23-24 3.1.2 动机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内驱力 24-25 3.1.3 能力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内在条件 25-26 3.2 影响动员客体接受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因素 26-28 3.2.1 客体的认知水平是接受动员的基础 26-27 3.2.2 客体的人格和需要是其接受政治动员的推动力 27-28 3.2.3 客体的情绪是其接受政治动员的催化剂 28 3.3 影响网络政治动员信息沟通过程的心理因素 28-30 3.3.1 差距是影响客体被说服程度的重要因素 28-29 3.3.2 信息内容的特性制约着动员的顺利实施 29 3.3.3 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着动员的有效性 29-30 3.4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30-33 3.4.1 网络政治动员中各心理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30-31 3.4.2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各要素的互动表现 31-33 第4章 依据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实施有效动员 33-39 4.1 改善网络政治动员主体心理机制,增强动员效果 33-36 4.1.1 改善动员主体的形象,增加被喜欢程度 33-34 4.1.2 增强主体动员能力,提高动员效果 34-35 4.1.3 增强动员主体的权威性 35 4.1.4 保证网络政治动员主体的可靠性 35-36 4.2 提升动员信息的说服力 36-37 4.2.1 适当调节动员信息数量和内容 36 4.2.2 多种传递方式结合 36-37 4.3 把握动员客体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政治动员 37 4.3.1 科学对待动员客体的需要 37 4.3.2 根据不同客体的人格,采取不同诱导方式 37 4.4 净化网络政治动员环境,使网络政治动员健康发展 37-39 4.4.1 对主客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动员主客体的行为 37-38 4.4.2 监控网络政治动员环境,疏堵结合 38-39 第5章 结论 39-41 5.1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研究有助于有效实施网络政治动员 39 5.2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是动员主体、客体、动员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9 5.3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39-41 参考文献 41-43 致谢 43-44 作者简介 44-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45
|
相似论文
-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C912.6
- 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832.51
- 中学生数学概念认知理解过程研究,G633.6
- 内隐序列学习若干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B842
- 中美消费者从众行为的定量对比研究,F713.55
- 语感研究,H0
- 时尚休闲体育的成因及文化心理机制分析,G80-05
-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从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神经科学视角,F713.36
- 网络团购从众行为研究,F724.6
- 从众和服从的神经机制探索,C93
- 消费者观察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F274;F717
-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G44
- “文革”期间大众政治心理研究,D652
- 认知心理学机理下的个体知识整合与创新,G350
-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D621.5
- “大跃进”运动中群众心理的探析与启示,D65
- 论宋词与节日民俗,K892
- 从言语幽默看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H319
- 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寓言化倾向,I207.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