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现象研究

作 者: 崔丽霞
导 师: 马克林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佛教复兴 社会转型 农村社区
分类号: B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佛教复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佛教复兴现状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考察、描述了当地的佛教复兴现状,以期对农村社区佛教的复兴的原因、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研究表明,当地佛教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信教群体中男性多,入教时中年人多,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经济水平居于中等以上者多;二是入教原因中因病入教者多、受人影响者多;三是近几年入教者多、山场修建寺庙多;四是修庙时功德捐助中民间精英多;五是信众对教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模糊。本文认为,农村佛教复兴和发展的动因是较为复杂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基础;社会转型引发的一系列失范现象是佛教复兴的催化剂;改革中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佛教伦理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佛教复兴的关键因素;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关于农村佛教的功能,则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特征。其正向功能主要有:规律的宗教生活有助于信众身心健康;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助于人际和谐及个体的社会化;“缘起论”、“果报论”有助于拯救人心,提高信众的自我认知水平。其负向功能主要有:信众对佛教的高度认同弱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宗教奉献及其仪式浪费了有限资金;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总体而言,本文既论证了学术界有关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一般观点,也揭示了甘肃佛教复兴现状的一些不同特征。同时,文章还从农村佛教自身和地方基层组织两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第一章 导论  9-17
  一、问题的提出  9-10
  二、研究背景  10-12
    1. 宏观背景  10-11
    2. 微观背景  11-12
  三、研究意义  12
    1. 理论意义  12
    2. 实践意义  12
  四、文献综述  12-17
    1. 国内学者有关农村宗教复兴的研究  12-14
    2. 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佛教问题的相关研究  14-15
    3. 文献评论  15-17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7-21
  一、基本概念  17-18
    1. 佛教复兴  17
    2. 社会转型  17
    3. 农村社区  17-18
  二、研究方法  18-19
    1. 问卷调查法  19
    2. 深入访谈法  19
    3. 参与观察法  19
  三、重点和难点  19-20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20-21
第三章 佛教复兴的现状及特点  21-39
  一、调查社区的背景资料  21-23
    1. 南湖镇的历史由来  21
    2. 社区概况  21-22
    3. 南湖镇佛教发展的历史沿革  22-23
  二、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形式  23-33
    1. 佛教活动场所的兴建  23-25
    2. 信众的宗教奉献与宗教参与  25-28
    3. 信众的日常修行仪式及禁忌  28-31
    4. 僧俗同庆的佛教节日  31-33
  三、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特点  33-39
    1. 信教群体以男性居多  33-34
    2. 信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  34
    3. 文化程度呈现多样性  34-35
    4. 神佛共居,和平共处  35
    5. 皈依佛门是信众宣泄不满的重要途径  35-36
    6. 信仰动机功利化、信仰行为随意简便化  36-37
    7. 功德捐助背后的名利之争  37
    8. 信众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  37-39
第四章 农村社区佛教复兴的动因  39-54
  一、多样化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佛教复兴的思想根源  39-40
  二、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失范是农村佛教复兴的催化剂  40-44
    1. 经济领域的失范  41
    2. 政治领域的失范  41-43
    3. 文化领域的失范  43-44
  三、农民的现实困境是佛教复兴的内驱力  44-47
    1. 生存安全方面  44-45
    2. 情感方面的困境  45-46
    3. 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困境  46-47
  四、佛教与草根文化的契合是其复兴的关键因素  47-51
    1. 佛教对孝道伦理的高扬赢得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48-49
    2.巧遇的“宗教灵验”是佛教复兴的神圣感召力  49-50
    3. 佛教倡导的“平等”意识赢取了农民的心理认同  50
    4. 西方极乐世界的缔造契合了人们渴望解脱的心理诉求  50-51
  五、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是佛教复兴的不竭动力  51-52
  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佛教复兴提供了政治保障  52-54
第五章 转型期农村社区佛教的功能  54-66
  一、宗教社会学的功能理论  54-55
  二、农村社区佛教的正功能  55-61
    1. 信众的日常宗教生活有助于身心健康  55-56
    2. 佛教教义中的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56-57
    3. 佛教的“果报论”有助于提高信众的自我认同感  57-58
    4. 佛教的“克己观念”有利于抑制贪心、拯救人心  58-59
    5. 佛教的信众牵引功能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  59-61
  三、农村社区佛教的负功能  61-66
    1. 弱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及权威性  61-62
    2. 佛教活动及仪式消耗了有限资金,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  62-64
    3. 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64-66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6-72
  一、结论  66-68
    (一) 甘肃农村佛教复兴所呈现出的独特性  66-67
      1. 从信众群体上看,出现新“五多”  66
      2. 宗教活动相对有序  66
      3. 信众对待宗教相对理性  66-67
    (二) 农村佛教复兴的动因比较复杂  67-68
    (三) 佛教在农村社区的功能具有双重性  68
  二、讨论:如何促进农村社区佛教健康有序发展  68-71
  三、本研究的不足  71-72
参考文献  72-78
附:甘肃农村社区佛教复兴调查问卷  78-81
后记  81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3.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4.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5.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6.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7.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9.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0.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1.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12.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3.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B82-051
  14.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社区建设策略研究,TU982.29
  15. 旅游景区带动型新农村社区空间整合策略研究,TU982.29
  16.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17.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冲突研究,D648
  18. 农村转型背景下的新型农民合作社研究,F321.42
  19.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博弈研究,D422.6
  20. 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R197.1
  21. 崩溃与重构,K2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