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和出路

作 者: 韦熙
导 师: 潘青木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民间借贷 正规借贷 规范发展
分类号: F8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716次
引 用: 1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民间借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阶段之中,既有过高峰,也经历过低谷。在建国后的近三十年里,民间借贷活动在我国民间地区一直是自发地开展,但规模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经济开始呈现活跃势头,民间借贷活动也随之逐渐活跃起来;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民间借贷越发活跃,在我国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民间借贷活动纷纷转向地下,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止。进入21世纪后,一直到现阶段,民间借贷又逐渐复苏,其规模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当地的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长期以来,得不到官方部门的重视,加上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缺乏外部约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等事故,往往会引发连锁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危害社会安定,因而具有很大风险,是官方重点的管制对象。但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间借贷的双刃性,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引导和规范发展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对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入手,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的内容是分析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包括民间借贷的概念、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的关系、民间借贷的特征和规模。民间借贷,主要指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发生在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既互补又竞争的关系。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不足;而民间借贷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服务,其资金主要流向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多样而灵活的借贷方式、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都会对正规借贷形成压力,随着民间借贷市场份额的增加,两者在市场上会因为争夺资金而形成竞争。民间借贷具有以下特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借贷方式的灵活性、借贷形式多样化、借贷金额扩大化、借贷期限长期化和借贷利率市场化。目前,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不容忽视。第二章分别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第一,实用理性是民间信贷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关系本位是民间信贷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要形成民间借贷,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民间借贷(或者说是民间借贷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二是存在为民间借贷(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相关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说是要存在民间借贷机制。就第一个条件而言,一方面,民间资金愈发充裕,数额巨大;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需求也很旺盛,因此第一个条件具备。就第二个条件而言,由于我国正规的民间融资服务体系欠缺、民间融资手段不足,而对民间借贷机制的需求却十分强烈,在正规金融制度无法及时提供的情形下,诱导性的民间借贷机制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第三章分析了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民间借贷进一步良性发展存在的障碍。民间借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民间借贷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市场机制的发育。第二,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辅相成,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第三,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借贷的不足,对正规借贷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第一,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效果,第二,民间借贷风险的危害性大,容易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安定。第三,民间借贷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损害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第四,民间借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负担,使得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民间借贷要进一步良性发展还存在着以下障碍:法律性障碍、监管性障碍、经营性障碍和信用体制障碍。第四章是针对如何规范发展我国民间借贷而提出的对策建议。首先,提出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总体原则:一是合法化、公开化;二是正确区分民间借贷的正面与负面成分,引导规范与打击取缔并重;三是构建有力的民间借贷监管体制;四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多样化地妥善解决民间借贷出路;五是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其次,针对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在法律上明确民间借贷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第二,建立规范的监管制度,将民间借贷纳入到规范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第三,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样化地解决民间借贷出路。第四,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论文的主要观点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今天,中国的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重要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意识到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提出过应该给予民间借贷应有的地位。尽管现在,国家有关方面对民间借贷进行了法律上的解释和一定程度的规范,但这些法律规章对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应该如何与正规金融机构良性共存,如何规范其活动,都还没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说明。可见,对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急需补充和完善。基于此,本文认为:尽管民间借贷自身存在着很多负面因素,但是鉴于其的存在和发展有合理的原因,以及其对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巨大贡献,首先,应该明确民间借贷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其次,在深刻认识其积极效应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机制,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将其引上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最后,积极探索民间借贷的出路,充分发挥其有利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三、论文的主要贡献近年来,许多学者在专著、文章中都对民间借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但是,研究的程度深浅不同。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对民间借贷的研究集中在其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负面效应。几乎所有研究该问题的学者都对民间借贷在我国金融制度中的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持有积极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针对这些缺陷,学者们纷纷进行探讨,期望能为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找到出路,但是具体到应该怎样使其规范化,怎样解决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还是没有一个通说。由此,笔者提出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能对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研究献以绵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7
Abstract  7-11
前言  11-15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二、理论研究背景  11-12
  三、本文的写作目的  12-13
  四、主要结构体系  13-14
  五、研究方法  14
  六、参考资料说明  14-15
1. 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15-19
  1.1 民间借贷的概念  15
  1.2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的关系  15-16
  1.3 民间借贷的特征  16-17
  1.4 民间借贷的规模  17-19
2. 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  19-27
  2.1 从社会学角度探究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  19-20
  2.2 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  20-27
3. 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障碍  27-33
  3.1 民间借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7-30
  3.2 民间借贷发展的障碍因素  30-33
4. 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妥善解决民间借贷出路  33-52
  4.1 总体原则  33-34
  4.2 具体对策建议  34-52
参考文献  52-54
后记  54-55
致谢  55-56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6

相似论文

  1. 民间借贷的若干法律问题之探讨,F832.4
  2. 论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F832.4
  3. 福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规范发展研究,F832.4
  4. 农户借贷行为研究,F832.4
  5. 中国农村高利率民间借贷问题研究,F832.4
  6. 吉林省农村民间借贷问题研究,F832.4
  7. 我国房地产中介企业规范发展研究,F293.3
  8. 论中国现行办学体制下民办中小学的规范与发展,G639.2
  9. 规范和发展我国的私募基金,F832.5
  10. 泰安市民间融资研究,F224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下金融犯罪问题研究,F832.2
  12. 民间借贷利息法律规制研究,D922.28;F832.4
  13.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间金融问题研究,F832.7
  14. 论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F832.4
  15. 对赣闽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再认识,F832.4
  16. 农村民间借贷问题及对策研究,F832.4
  17. 四川省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F832.7
  18.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D924.3
  19. 德育职能论,D64
  20. 大连商业企业集团规范发展问题研究,F7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信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