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一个实业家对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作 者: 秦毅
导 师: 吴洪成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管理
关键词: 实业家 卢作孚 中国教育 现代化
分类号: G4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1925年筹建民生公司以前,他是典型且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置力于民生实业建设后仍以教育的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以实业促进教育的事业。从办《群报》致力于民众社会教育,川南“新教育”实验,创建成都通俗教育馆,直到重庆北碚地区以教育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跨度达40余年,几近半个世纪,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转折、反思、制度化及通过争鸣和实验而走向中国化探索的关键时期。其间卢作孚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业绩,涵盖民众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卢作孚一系列教育活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重新确立卢作孚作为近代教育家,其思想及活动在近代教育发展及中国教育现代化走向中的历史地位,划清卢作孚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活动与同时期教育流派、教育人物活动的关系,建构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教育理论体系,探讨区域文化教育中的卢作孚的全国性意义,研究卢作孚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对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发展及改革事业中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从而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使近代杰出教育家卢作孚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第二,以史为鉴,让卢作孚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第三,丰富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历史,特别是弘扬重庆在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而具有特色的地位与作用;第四,为重庆市、合川市、北碚区等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分述:第一,卢作孚的生平与文化教育观:通过对卢作孚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的分析,从而深入地揭示其独到的文化教育观;第二,卢作孚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以1925年为转捩点或界标,考察在此之前他主持的川南沪州“新教育”改革试验,以及在此之后他主持的重庆北砖“乡村教育民众化”试验和“民生公司学校化”试验;第三,卢作罕的教育思想:从卢作孪站在“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探究他的“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的教育地位思想、改革学校教育体制的思想,以“教育救国”为主线的民众教育思想,以“民生精神”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思想等;第四,卢作翠的教育理论:从“推动社会的原动力是社会”的思想出发,探究卢作罕“培养他作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的教育目的论,“选用生活教材”的课程论,“须知教育精义,而有其志趣”的师资论,关于学校教育、民众教育、企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乡村建设理论等等;第五,卢作罕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借鉴与启示:本部份主要是论述如何借鉴卢作罕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走穷国办“大教育”之路,从而带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8
一、 卢作孚的生平与文化教育观  8-17
  (一) 勤学进取,上下求索救国之道  8-11
  (二) 打破“两重集团生活”格局 开展“现代集团生活”运动  11-17
二、 卢作孚的主要教育实践活动  17-26
  (一) 川南泸州的“新教育”改革试验期(1921年初——1922年夏)  17-20
  (二) 四川成都的“通俗教育”继续推广期(1924年春——1925年春)  20-22
  (三) 重庆北碚的“乡村教育民众化”和“民生公司学校化”的“两化”建设期(1926年——1952年)  22-26
三、 卢作孚的教育思想  26-43
  (一) “将整个中国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思想  26-30
  (二) “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30-33
  (三) “改良学校教育的质”——改革学校教育体制的思想  33-36
  (四) “忠效人群乃至于国家”——以“教育救国”为主线的民众教育思想  36-40
  (五) “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以“民生精神”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思想  40-43
四、 卢作孚的教育理论  43-59
  (一) “培养他作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的教育目的论  44-46
  (二) “选用生活教材”的课程论  46-48
  (三) “须知教育精义,而有其志趣”的师资论  48-49
  (四) “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关于学校教育、民众教育、企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  49-55
  (五)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乡村建设理论  55-59
五、 卢作孚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借鉴与启示  59-72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教育放在根本地位,并置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去思考,走穷国办大教育之路  60-61
  (二)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塑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  61-63
  (三)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突破“知识量传递”的怪圈,大力推进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63-65
  (四) 优化教育环境,塑造文化氛围,推进校园内外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  65
  (五)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强教育的可行性,走综合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之路  65-68
  (六) 以区域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从而带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68-72
注释  72-77
参考文献  77-81
后记  81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方案的研究,F259.2
  3.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4. 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村庄的和谐,C95
  5. 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F426.72
  6. 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探析,C924.21
  7. 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府与政府,K25
  8. 论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制约,D914
  9. 中国共产党“五四”纪念评述之嬗变研究,K261.1
  10. 1949-1956年民生公司的“公私合营”,K27
  11. 庙会作为公共文化的传承与展演,G122
  12. 欧漫郎音乐文论研究,J605
  13. 赫哲—那乃跨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变迁研究,J607
  14. 水西彝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923.9
  15.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1901-1911),D921
  1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422.6
  17. 晋南农民现代化研究,F327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创业型经济模式研究,F272
  19. 长株潭城市群现代农业引领区建设研究,F327
  20. 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X321
  21. 新中式家具的研究,F426.8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