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子弟子与鲁国政治

作 者: 孔宾
导 师: 杨朝明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孔子学说 孔子弟子 鲁国政治 德治派 事功派
分类号: K2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2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的救世精神,原始儒学的这种品质决定了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必然要与现实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以孔子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致力于孔子学说的传播与弘扬,努力推进孔子学说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不仅使儒学被确立为鲁国的治国指导思想,而且还开创了道德指导政治的成功范例。孔子学说能够最终能够获得鲁国官方的认可,首先应归功于孔子弟子对乃师学说坚持不懈的大力弘扬。孔子本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把弟子培养成为一支信仰自己学说的坚定的行道队伍,却是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最大成功。其次则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迫使鲁国不得不有意识地维护其礼乐传统,从而为孔子弟子参政和推行孔子学说创造了条件。孔子弟子在试图改变鲁国现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鲁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对孔子学说体认的差异以及个人政治倾向的不同,致使孔子弟子在对现实政治的看法与解决社会危机的主张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也因此分化为两个相异的派别:主张道德政治的德治派与坚持现实利益的事功派。由于这两个派别分别认同并依附于鲁国公室与卿大夫两大政治集团,他们各自的政治命运自然也就同这两股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之间的消长起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事功派在三桓没落之后,他们富国强兵的治国主张随之化为泡影,而德治派则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德治派按照儒家模式进行的社会改革,成为孔子学说在鲁国被确立为治国指导思想的标志。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6
引言  6-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鲁国  9-13
  (一) 宗法制的解体与“礼崩乐坏”  9-11
  (二) 诸侯望国的无奈:“班长”与“职贡不乏”之间  11-12
  (三) 政权的更迭:从“政在大夫”到“陪臣执国命”  12-13
二、孔子弟子与孔子之道  13-23
  (一) 儒者集团的形成  14-17
  (二) 孔子之道对弟子的价值导向作用:学与道与仕  17-23
三、孔子弟子在政治立场上的分化  23-40
  (一) 孔子弟子对孔子之道的不同体认  23-34
  (二) 孔子弟子的政治分野:德治派与事功派  34-40
四、事功派幻想的破灭  40-50
  (一) 事功派依附三桓的原因  41-44
  (二) 事功派政治幻想的破灭  44-50
五、德治派的崛起  50-66
  (一) 韬光养晦:德治派在边邑地区的活动  51-54
  (二) 孔子之道的全面推行:鲁穆公任用德治派改革  54-60
  (三) 德治派成功的深刻社会根源  60-66
六、孔子弟子对鲁国社会的影响  66-70
  (一) “鲁之削也滋甚”  66-68
  (二) “举鲁国而儒服”  68-70
参考文献  70-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鲁哀公问孔子”文献综合研究,K225
  2. 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两汉的演变,I209
  3. 《孔子家语》与孔子弟子研究,K225
  4. 春秋战国时期侠客与武术关系之考究,K225
  5. 春秋战国剑文化研究,K225
  6. 从“崇礼”到“诡道”,K225
  7. 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K225
  8. 价值观与东周时期的齐秦军功爵制,K225
  9.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及价值取向,K225
  10. 孟子游历考,K225
  11. 春秋晚期鲁国家臣叛主问题研究,K225
  12. 春秋时期“出奔”现象研究,K225
  13. 《左传》预言研究,K225.04
  14. 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K225
  15. 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研究的若干问题,K225
  16. 先秦报恩理念与行为研究,K225
  17. 范蠡故里问题研究,K225
  18. 春秋时期齐国陈氏研究,K225
  19. 《国语》中的天道观-从敬神、修德、保民的视角思考,K225
  20.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下层妇女地位,K225
  21. 晋国羊舌氏研究,K22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