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李、杏、杏李S基因型确定及其在种间杂交亲本选择中的应用

作 者: 李洪果
导 师: 乌云塔娜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李亚科 自交不亲和 S-基因型 种间杂交 杂交亲本
分类号: S6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李、杏种质遗传多样性中心,拥有最丰富的李、杏种质资源。国外通过李、杏种间杂交已培育出一系列优良的品种(杏李),这些品种的品质均超过了国内外所有李、杏品种,但由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杏李品种在我国大量商业化栽培受到了限制,因此掀起了利用国内杏、李品种与杏李进行杂交以及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的研究热潮。但李、杏种间普遍存在杂交不亲和现象,其中品种的自交不亲和性是导致杂交不亲和的原因之一。另外,李、杏生产中由于自交不亲和性的存在,必须通过人工授粉或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稳产、高产,也需要确定自交不亲和基因型。故本文以38个李、18杏地方品种和7个杏李品种为实验材料,确定了63个李亚科果树的自交不亲和基因型,分离鉴定了15个新的雌蕊自交不亲和基因和3个新的花粉自交不亲和基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李、杏、杏李品种的S基因型、花期、果品、果实大小筛选出了15个种间杂交优良亲本和66个可行的杂交组合,为李和杏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1)确定了63个李、杏、杏李品种S基因型。‘味王’Sh/Se、‘味厚’Sh/Se、‘风味玫瑰’的S基因型均为Sh/Se;‘恐龙蛋’、‘味帝’、‘风味皇后’的S基因型均为’S1/Sb;‘蜜李’、‘水晶李’、‘不祥李’的S基因型均为Sc/Se;‘空心李’、巴塘李’的S基因型均为S10/S11;‘绥棱红李’、‘早黄李’的S基因型均为S10/Sg;‘李子梅’、‘麦黄2号’的S基因型均为S10/S22;‘离核1号’、‘离核4号’的S基因型均为S11/Se。其他品种的S基因型如下:‘新疆1号’S17/S8、‘朱砂李’S11/S8、‘、‘平顶香’Sk/Se、‘大青稞’S10/S8、‘青州李’S41/Sc、‘连平三花李’S10/S6、‘早李’S10/S15、‘横道河子大红李’S17/S10、‘苹果李’S15/S16、‘紫云鸡血李’S17/S11、‘芙蓉李’Si/Se、‘早熟李’S9/S18、‘金沙李’S18/S10、‘大黄李’S10/Sg、‘秋红李’Sb/Sg、‘康什李’S10/Se、‘奉化李’S7/Sb、‘瓜李’S32/S11、‘灰子李’S17/S32、‘早熟红李砧’S18/S9、‘孔雀蛋实生’S10/S8、、‘无名李’S17/S8、‘广东红心李’S10/S14、‘五香李’Sk/Se、‘叶里藏’S3/S35、‘奈曼晚熟’S22/S11、‘巴斗杏’S11/S26、‘友谊银白’S12a/S26、‘克孜克西米西’S14a/S9、‘土香白’S22/S4a、‘浙江杏’S17/S37、‘黑叶杏’S8/S27、‘锦西大红杏’S16/S22、‘9803’S12/S3、‘金奎’S22/S17、‘银香白’S23/S36、‘龙垦5号’S39/S8、‘关爷脸4号’S24/S38、‘兰州大接杏’S11/S22a、‘沙金红’S16/S22b、‘味馨’S2/Se、‘早白花李’S10/Sx、‘晚熟黄李砧’S8/Sx、‘五月李’S10/Sx‘广东红李’S23/Sx、‘县荷包杏’S40/Sx。(2)鉴定了15个新S-RNase基因和3个新SFB基因。分别从‘青州李’,‘广东红李’、‘友谊银白’、‘银香白’、‘沙金红’、‘兰州大接杏’、‘龙垦5号’、‘关爷脸4号’‘叶里藏’、‘县荷包’、‘克孜克西米西’、‘瓜李’、‘浙江杏’、‘土香白’等15个品种中分离出S41、S23、S12a、S36、S22b、S22a、S39、S38、S35、S40、S14a、S32、S37、S4a、S23-RNase等15个新S-RNase基因:从‘瓜李’、‘浙江杏’、‘土香白’等3个品种中分别分离鉴定了新花粉SFB基因:SFB32、SFB37、SFB22。(3)筛选出了15个优良杂交亲本和66对可行的杂交组合。根据果实品质、果实大小筛选出了‘沙金红杏’、‘味馨’、‘蜜李’、‘风味玫瑰’、‘恐龙蛋’、‘味厚’、‘味王’、‘奉化李’、‘康什’、‘巴塘李’、‘风味皇后’、‘味帝’、‘克孜克西米西’、‘兰州大接杏’、‘平顶香’等15个优良品种,并结合品种S基因型和花期,最终筛选出了66对可行的种间杂交组合,为李亚科种间杂交新品种创制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文献综述  11-23
  1.1 自交不亲和性的定义  11
  1.2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及表现特征  11-12
    1.2.1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类  11-12
    1.2.2 不同类型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特征  12
  1.3 自交不亲和性细胞生物学基础  12-13
  1.4 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17
    1.4.1 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控制  13
    1.4.2 S基因产物作用机理及模式  13-15
    1.4.3 S基因的作用  15-17
  1.5 自交不亲和性对植物的影响  17-18
    1.5.1 S基因在自交不亲和中的作用  17
    1.5.2 S基因在种间杂交不亲和中的作用  17-18
  1.6 李、杏自交不亲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18-20
  1.7 李、杏杂交育种的可行性和果树远缘杂交育种的成就  20-21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1-23
    1.8.1 目的意义  21-22
    1.8.2 技术路线  22-23
2 李、杏、杏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23-42
  2.1 材料与试剂  23-25
    2.1.1 植物材料  23-25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设备  25
  2.2 方法  25-30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5
    2.2.2 S-RNase引物设计  25-27
    2.2.3 S-RNase基因组PCR扩增  27
    2.2.4 PCR产物回收  27-28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8-29
    2.2.6 载体连接  29
    2.2.7 大肠杆菌的转化  29-30
    2.2.8 测序及序列分析  30
  2.3 结果与分析  30-39
    2.3.1 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30-35
    2.3.2 杏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35-38
    2.3.3 杏李品种S基因型的确定  38-39
  2.4 小结与讨论  39-42
3 李、杏新S基因的鉴定  42-57
  3.1 李品种新S基因的鉴定  42-45
    3.1.1 李品种S-RNase基因的鉴定  42-44
    3.1.2 李品种SFB基因的鉴定  44-45
  3.2 杏品种S基因的鉴定  45-53
    3.2.1 杏品种S-RNase基因的鉴定  45-52
    3.2.2 杏品种SFB基因的鉴定  52-53
  3.4 小结与讨论  53-57
    3.4.1 从李、杏品种中鉴定了18个新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53
    3.4.2 蔷薇科S-RNase基因多态性及分子进化分析  53-57
4 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的应用  57-68
  4.1 实验材料  57
  4.2 实验方法  57-58
    4.2.1 取样  57-58
    4.2.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58
    4.2.3 可溶性糖测定  58
    4.2.4 可滴定酸测定  58
    4.2.5 维生素C(Vc)测定  58
  4.3 结果与分析  58-64
    4.3.1 李、杏、杏李果实平均单果重差异  58-59
    4.3.2 李、杏、杏李果实品质差异  59-62
    4.3.3 花期和成熟期  62-64
  4.4 S基因型的应用  64-66
  4.5 小结与讨论  66-68
    4.5.1 小结  66
    4.5.2 讨论  66-68
5 结论与创新点  68-70
  5.1 结论  68-69
  5.2 创新点  69-70
参考文献  70-77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7-78
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杨柳田头菇生活史及分类地位研究,S646
  2.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3.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4. 农杆菌介导GmWRKY21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S565.1
  5. 不同基因型烤烟生物碱表现及与香气物质、感官质量的关系,S572
  6. 遗传因素和施氮量对豫中烤烟品质和风格特色的影响,S572
  7.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8. 小麦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气候效应模拟,S512.1
  9.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10. 菊属种间杂交和抗性种质创新研究,S682.11
  11. 不同基因型蚕豆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研究,S643.6
  12. 四倍体菊花脑的离体诱导及其育种利用研究,S636.9
  13. 杂交粳稻亲本产量性状优异配合力的标记基因型筛选,S511.22
  14. 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S513
  15. 鸢尾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胚胎学研究,S682.19
  16. 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型鉴定及药敏预测,R446.5
  17.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18. 武汉地区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ORF3基因变异的分析,R512.6
  19. 不同菠菜基因型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及机理研究,S636.1
  20. 家蝇抗性等位基因检测与频率分布,S852.743
  21. PGD/HLA分型方法MDA-PCR-SBT的建立,R714.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园艺 > 果树园艺 > 核果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