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农村初中生浮力相异构想的研究

作 者: 吴同华
导 师: 陈万平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浮力 科学概念 相异构想 前概念 错误概念
分类号: G63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学生在学习正式的科学概念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叫做“前科学概念”(pre-science conception),简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前概念有一些是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但更多的是那些有悖于科学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即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另外,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产生新的科学概念和错误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构成了一定的框架,我们称之为“相异构想”(alternative conceptions)。参照台湾林富荣等学者的二段式诊断工具修订补充高凌飚编制的浮力调查问卷作为工具,通过对242名农村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根据调查结果对6位初中生的深入访谈,得出了学生在对浮沉现象的认识和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两个大方面的典型相异构想模式,分析了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浮沉现象的认识理解上的相异构想主要有9种模式:①属性模式;②轻重模式;③实空心模式;④深浅、多少模式;⑤体积、面积模式;⑥形状模式;⑦动力模式;⑧压力、压强模式;⑨密度模式。学生在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的相异构想主要有7种模式:①误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来判断物体的浮沉;②误判浮力产生的原因;③误用浮沉条件;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深度相关;⑤误用浮力原理判断沉体的浮力;⑥误判浮力原理;⑦相关概念区分不清。根据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把学生相异构想的形成原因归结为5个方面:①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②直觉和想象;③数学知识的负迁移;④学生主观认知结构方面的原因;⑤教师教学的不当。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给出了浮力教学的几点建议:①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③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④引入“认知冲突”机制;⑤提供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1 问题的提出  7-8
2 相异构想有关概念界定  8-9
3 浮力相异构想研究综述  9-15
  3.1 国外有关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综述  9-11
  3.2 国内有关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综述  11-15
  3.3 存在的问题  15
4 农村初中生浮力部分相异构想的研究  15-46
  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6
  4.2 研究方法、工具  16-17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17-18
    4.3.1 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17
    4.3.2 专家访谈与修订  17
    4.3.3 问卷的试测与再修订  17-18
    4.3.4 问卷的形成  18
  4.4 被试的选取  18
  4.5 问卷的测试  18-19
  4.6 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19-45
    4.6.1 对学生作答情况的整体分析与讨论  19-20
    4.6.2 浮力相异构想的年级差异分析  20-21
    4.6.3 对学生作答情况的详细统计  21-38
    4.6.4 对浮力部分存在的相异构想的具体分析与讨论  38-45
      4.6.4.1 学生在浮沉现象的认识理解上的相异构想  38-42
        4.6.4.1.1 相异构想模式  38-40
        4.6.4.1.2 模式分析  40-41
        4.6.4.1.3 浮沉现象方面相异构想的特点  41-42
      4.6.4.2 学生在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的相异构想  42-45
        4.6.4.2.1 相异构想模式  42-43
        4.6.4.2.2 模式分析  43-45
  4.7 对浮力相异构想的访谈研究  45-46
    4.7.1 访谈提纲的制定  45
    4.7.2 访谈对象及时间的确定  45
    4.7.3 几点说明  45-46
5 浮力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  46-47
  5.1 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  46
  5.2 直觉和想象  46
  5.3 数学知识的负迁移  46-47
  5.4 学生主观认知结构方面的原因  47
  5.5 教师教学的不当  47
6 对浮力教学的启示  47-49
  6.1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48
  6.2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8
  6.3 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48-49
  6.4 引入“认知冲突”机制  49
  6.5 提供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49
7 研究结论及不足  49-51
  7.1 研究结论  49-50
  7.2 研究的不足  50-51
参考文献  51-53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3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  53-54
致谢  54-55
附录1:浮力相异构想调查问卷  55-58
附录2:访谈记录的整理  58-62

相似论文

  1.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2. 水平开口受限空间火灾热烟气流动研究,X928.7
  3.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G634.7
  4. 自由站立式管浮力筒结构设计与分析,P756.2
  5. 带浮力块的柔性立管涡激振动特性研究,TB123
  6. 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概念转变策略研究,G633.98
  7. 岩石抗浮锚杆工作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TU472
  8. 前概念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G633.7
  9. 初中学生有关平面镜成像前概念及其转变研究,G633.7
  10. 高一学生化学前概念的调查与转化策略研究,G633.8
  11. 3~6岁幼儿浮力的前概念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G613.3
  12. 仿生水上行走机器人研究,TP242
  13. 武汉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浮力的研究,TU42
  14. 初中学生前科学概念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G633.7
  15. 生物学中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研究,G633.91
  16. 坡地地下结构浮力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TU46
  17.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问题研究,C0
  18. 利用支护桩抗浮的设计及应用,TU473.1
  19. 3-5岁儿童的“地球”概念及其学前教育意义研究,B844.1
  20.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相关概念教学研究,G633.7
  21. 空心玻璃微珠填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B3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物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