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关于隐性采访的法律思考

作 者: 陈晓晨
导 师: 张恩普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隐性采访 法律思考 传播力量 侵权
分类号: G2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性采访是现代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但由于其采访方式采用秘密手段,并且采访之前不告知被采访者等诸多原因在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中备受争议,同时也经常引起法律上的诉讼。为了深入探讨隐性采访在法律方面产生的问题。本文先从隐性采访的概念、特征、渊源,以及使用现状和传播力量入手,查明为什么隐性采访招来如此多的争义和问题,但其依然存在,有时还备受新闻工作者的青睐。其次,本文探讨了在法律层面上对于隐性采访是怎样规定的,法律是怎样看待隐性采访的。再次,本文重点讨论了,隐性采访侵权主要是侵害被采访人人格权的几种情况,重点讨论了已经引起法律诉讼后新闻媒体有哪些抗辩事由。这就为隐性采访能在法律范围内存在留下了一线生机。最后,简要的探讨了一下如何避免隐性采访的侵权。总的来说,虽然,隐性采访经常受到质疑并且被采访者经常对这种采访方式表示不满,重要的是它经常受到法律方面的责难。但是我认为,隐性采访在现阶段的中国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且其传播力量也是很明显的。因此,我建议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采用隐性采访,并且即使由于其隐性采访行为引起了法律诉讼,新闻媒体也能运用抗辩理由进行抗辩。抗辩事由当然不是为新闻媒体找到可以侵害被采访人权利的理由,而是,我们在采访前能明确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隐性采访是合法的,即使引起法律诉讼,我们也是有抗辩事由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引言  7-8
一、隐性采访的概述  8-15
  (一) 隐性采访的概念、特征及其渊源  8-11
  (二) 隐性采访的使用现状  11-12
  (三) 隐性采访的传播力量  12-15
二、隐性采访的相关法律规定  15-20
  (一) 与隐性采访相关的法理解释  15-18
  (二) 与隐性采访相关的法条解释  18-20
三、隐性采访中对人格权的侵害  20-32
  (一) 隐性采访侵害人格权时的归责原则  20
  (二) 隐性采访侵害人格权的构成要件  20-23
  (三) 隐性采访中侵犯具体人格权的行为  23-26
  (四) 隐性采访涉讼时新闻媒体的抗辩事由  26-32
四、如何避免隐性采访的新闻侵权  32-36
  (一) 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  32-34
  (二) 加强相关立法,尽快出台《新闻法》  34-35
  (三) 隐性采访应遵循的规则  35-36
结论  36-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40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40

相似论文

  1.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2.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研究,G812
  3. 论明星代言门事件中的侵权责任,D913
  4. 邓刚诉白银公司侵权案分析,D923
  5. 略论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D913
  6.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责任研究,D923
  7. 错误出生的侵权责任研究,D923
  8. “防火隔热卷帘”发明专利侵权案的分析,D923.42
  9. 无意思联络网络群体性侵权研究,D913
  10. 记者调查性采访侵权责任研究,D923
  11. 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F724.6
  12.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922.68;F842.6
  13.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D923.41
  14. 关键词广告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922.294
  15. 深层链接引发的著作权侵权研究,D923.41
  16. 《侵权责任法》第32条评析,D923
  17. 我国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研究,D923
  18. 论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损害赔偿之适用关系,D923
  19. 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D922.14
  20. 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行为研究,D9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学、新闻事业 > 新闻采访和报道 > 新闻采访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