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
作 者: 栗波
导 师: 刘宣文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人格特质 知觉 父亲教养 内隐 攻击性
分类号: G6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趋于暴力型犯罪。本研究透过内隐偏好判断实验来测量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使用中文版的EMBU和五因素人格问卷分别调查被试的人格特质和父亲教养方式,运用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探讨了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存在攻击性倾向,并且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中学男生在偏好选择攻击者的内隐方面比中学女生要更为严重;父亲教养的参与度、父亲的学历和职业对于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均无显著影响;性格外向,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与人交朋友,心思细腻,内心体验深刻的中学生,更容易累积内隐攻击性;简单粗暴、直接、控制、独裁的父亲容易与子女形成敌对局势,也更容易增加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善于倾听、更乐意理解子女行为的父亲更能降低子女的紧张感和压力指数,这样会有效降低子女的内隐攻击性。当然适当的攻击性也是有利的,攻击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进取,积极的进取能够给个人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动力,给集体带来无穷的凝聚力。对于内隐攻击性方面的研究,提示我们应该对中学生暴力犯罪和攻击性的行为进行提前预防和干预。鼓励家长参加亲职教育培训,同时改变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教养方式,学习多元家庭家养策略,并且协助女子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鼓励学校善用学校心理辅导策略,坚持朋辈同学问的正向引导,关注每个中学生的全面成长,采用多元教育教学策略。
|
全文目录
摘要 3-4ABSTRACT 4-5目录 5-7引言 7-8一 文献探讨 8-27 (一) 内隐攻击性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8-14 1 内隐攻击性的内涵 8-9 2 攻击性的理论 9-11 3 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11-14 (二) 人格特质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14-21 1 人格的内涵 14 2 人格特质的内涵 14-15 3 人格理论学派 15-16 4 人格特质学派 16-21 (三) 父亲教养方式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21-25 1 教养方式的内涵 21-23 2 教养方式的分类 23-25 (四) 人格特质、内隐攻击性、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25-27 1 内隐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25 2 内隐攻击性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25-26 3 人格特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26-27二 实证研究 27-47 (一) 问题的提出 27-30 1 已往研究的局限 27-28 2 研究意义 28-29 3 研究假设 29-30 (二) 研究方法 30-35 1 研究对象 30 2 研究工具 30-33 3 实施程序 33-35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35-47 1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现状研究 35-36 2 不同背景变量的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上的差异分析 36-38 3 中学生人格特质、父亲教养方式与其内隐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38-47三 研究讨论 47-61 (一)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现状特点的讨论 47-48 (二) 不同背景变量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相关性讨论 48-52 1 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性别特点 49-50 2 知觉父亲参与教养与知觉非父亲教养的内隐攻击性特点 50-51 3 父亲受教育水平、职业不同的中学生内隐攻击性特点 51-52 (三) 人格特质与知觉父亲教养方式对内隐攻击性相关性之综合讨论 52-55 1 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内隐攻击性之相关性讨论 52-53 2 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之相关性讨论 53-54 3 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之相关性讨论 54-55 (四) 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对内隐攻击性预测性之综合讨论 55-61 1 中学生父亲教养方式对内隐攻击性的预测 55-57 2 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中学生人格特质对内隐攻击性的预测 57-61四 结论与建议 61-65 (一) 结论 61 (二) 建议 61-65 1 对家庭的建议 62-63 2 对学校的建议 63-65五 价值与展望 65-71 (一) 应用价值 65-68 (二) 不足和展望 68-71 1 研究对象 69 2 研究变量 69-70 3 研究方法 70 4 研究主题 70-71参考文献 71-77附录 77-82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2-83致谢 83-84
|
相似论文
-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 中学生汉英句法意识在汉英双语语篇阅读中的作用,G633.41
- 珠心算训练对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B842.3
- 因果知觉对客体运动方向知觉的影响,B842
- 高中生的教师期望知觉、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B842
- 大学新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B844.2
-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G645.5
- 内隐学习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G807.4
- 基于视觉反馈与行为记忆的GPU并行蚁群算法,TP301.6
- 基层公务员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630.3
- 自尊、攻击、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G78
- 基于语音生成和获取中声音分类学习的神经模型研究,TN912.3
- 小型无人机在警用领域的应用与造型设计研究,V279
- 归因理论视角下创造力内隐观的研究,B842
- 人格特质、社群承诺和品牌认同的关系研究,F224
- 灼口综合征患者人格特质、疼痛及血清皮质醇的相关性研究,R781
- 自我结构和自尊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结果的影响,B841
- 论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B08
- 父亲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G44
- 一线警察的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C912.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