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研究

作 者: 王宏
导 师: 刘建国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体育 隐性课程 价值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10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课程的影响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分为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性课程,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依赖,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受到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体育教育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情意目标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生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学校课程设置单一,只重视体育显性课程,而忽视体育隐性课程的存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研究产生于60年代,直到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隐蔽课程开始研究,体育隐性课程研究则更晚。因此,开发和研究体育隐性课程是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进行研究。让人们了解体育隐性课程,认识体育隐性课程,实施隐性课程,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全方位的实现。本研究试图阐明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体育隐性课程?②体育隐性课程特点及其存在因素是什么?③体育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何?④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⑤如何实施体育隐性课程?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体育隐性课程的相关概述,介绍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8
目录  8-11
引言  11-12
1 体育隐性课程的相关概述  12-19
  1.1 隐性课程的概念  12-14
    1.1.1 范兰丝的隐性课程概念  12-13
    1.1.2 马丁的隐性课程概念  13
    1.1.3 高尔顿的隐性课程概念  13
    1.1.4 国内一些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看法  13-14
  1.2 体育隐性课程的概念  14-15
  1.3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  15-17
    1.3.1 教育内容弥散性和普遍性  15
    1.3.2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15
    1.3.3 教育结果的难以量化性  15-16
    1.3.4 教育心理的两重性  16
    1.3.5 教育方式的隐蔽性  16
    1.3.6 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  16
    1.3.7 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16-17
  1.4 体育隐性课程存在层面及其因素分析  17-19
    1.4.1 物质层面的因素  17
    1.4.2 文化层面的因素  17-18
    1.4.3 精神层面的因素  18
    1.4.4 制度层面的因素  18-19
2 研究方法  19
  2.1 文献研究法  19
  2.2 访谈法  19
  2.3 实验法  19
  2.4 数理统计法  19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42
  3.1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  19-23
    3.1.1 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  20-21
    3.1.2 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联系  21-23
  3.2 体育隐性课程的施教机制  23-25
    3.2.1 暗示  23-24
    3.2.2 感染  24
    3.2.3 模仿  24-25
    3.2.4 依从  25
  3.3 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探讨  25-40
    3.3.1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征  25-26
    3.3.2 可以弥补传统体育课程的不足  26-28
    3.3.3 促进全方位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28-35
    3.3.4 促进学生个性和品德发展  35-37
    3.3.5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实现  37-40
  3.4 体育隐性课程的负面效应  40-42
    3.4.1 物质载体层面  40-41
    3.4.2 精神载体层面  41
    3.4.3 文化载体层面  41
    3.4.4 制度载体层面  41
    3.4.5 体育教学实践  41-42
4 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建议  42-49
  4.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教育观  42-44
  4.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  44-46
  4.3 合理配置学校体育物质设施  46-47
  4.4 积极创建学校体育传统和风气  47-49
5 结论与建议  49-52
  5.1 结论  49-50
  5.2 建议  50-52
参考文献  52-55
致谢  55-56
附录1  56-57
附录2  57

相似论文

  1. 体育场馆国际设计竞赛创作理念研究,TU245.2
  2.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4.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研究,G812
  5.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6.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7. 非体育领域商品广告中运动项目元素分析,G80-05
  8.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证研究,G818.2
  9. 2005-2009年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G807.4
  10.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11.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12.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13.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4. 女性内衣品牌服务接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F274
  15. 跳绳在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应用研究,G623.8
  16.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研究,G633.96
  17. 陕南贫困山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18. 拓展训练引入初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验研究,G633.96
  19. 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33.96
  20. 广州市九佛第二中学跆拳道运动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86.9
  21. 中小型体育赛事营销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G80-0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