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半球冬季阻塞环流的气候特征及其与NAO的关系

作 者: 万寒
导 师: 罗德海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阻塞环流 大气斜压性 北大西洋涛动(NAO) 气候特征
分类号: P4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两部分研究工作,一部分是50年(1955年一2004年)冬季(DJFM)北半球两大洋区域阻塞环流的气候特征及其原因的探讨;另一部分是研究冬季(1955年一2001年)北半球三个区域(北大西洋、欧洲地区及北太平洋)阻塞环流的变化与NAO的关系。大气阻塞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低频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是气象学家所关心的问题。观测表明,从整个北半球来说,阻塞在冬季活动最为频繁的三个区域是太平洋、大西洋和欧洲地区。所以本文研究阻塞的空间位置主要是这三个区域,另外因为本文是从气候学的角度对阻塞进行研究,时间则取的是从1955至2004年50年冬季四个月(DIFM)。本文第一项工作是利用50年(1955至2004年)NCEP—NCAR日平均资料作了一系列的分析,结果发现,大气斜压性的年代际变化对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由于中纬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斜压性存在一个年代际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得大气阻塞环流也存在一个年代际的变化过程。当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的大气斜压性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时,东北太平洋和东北大西洋的阻塞频率呈现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北大西洋涛动(NAO)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NAO已经由最初的负位相年逐渐变为现在的正位相年。NAO和阻塞之间统计和动力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对研究北大两洋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前人对NAO与阻塞的关系曾做过一些研究。木文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恨掘冬季(DJFM)平均NAO指数,把1955-2001年分为强NAO年和弱NAO年,分析了当NAO不同位相时,北太平洋,北大两洋和欧洲地区的阻塞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大气斜压性的纬度分布,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沦。(1)强NAO年,北大西洋阻塞在NAO负位相年发生频率要高的多,持续的时间也要长的多;欧洲地区阻塞在NAO正位相发生频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北太平洋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在NAO负位相发生频率明显更高,但是从平均持续时间来看,则在NAO正位相阻塞的平均持续时问要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0-21
  1.1 国内外阻塞的研究现状回顾  10-18
    1.1.1 引言  10
    1.1.2 阻塞的定义及特征  10-13
    1.1.3 阻塞观测事实的研究  13-16
    1.1.4 阻塞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16-18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8-21
第二章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冬季阻塞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21-28
  2.1 引言  21
  2.2 资料及方法介绍  21-23
    2.2.1 资料介绍  21-22
    2.2.2 阻塞的判断  22
    2.2.3 斜压性的计算  22-23
    2.2.4 区域的选取和划分  23
  2.3 研究结果  23-26
    2.3.1 北大西洋阻塞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23-25
    2.3.2 北太平洋阻塞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25-26
  2.4 本章小结  26-28
第三章 北半球冬季阻塞环流与 NAO 之间的关系  28-44
  3.1 引言  28
  3.2 北大西洋涛动(NAO)的简单介绍  28-30
  3.3 前人对 NAO 和阻塞统计学关系的研究  30-31
  3.4 资料及方法介绍  31-33
    3.4.1 资料介绍  31
    3.4.2 所采用的 NAO 指数的介绍  31-32
    3.4.3 NAO 正负位相年的选取  32-33
    3.4.4 阻塞区域的选取  33
    3.4.5 斜压性的计算  33
  3.5 研究结果  33-39
    3.5.1 强 NAO 年三个区域阻塞的变化  34-36
      ( 一) 北大西洋  34
      ( 二) 欧洲地区  34-35
      ( 三) 北太平洋  35-36
      ( 四) 三个区域比较  36
    3.5.2 弱 NA0 年三个区域阻塞的变化  36-39
      ( 一) 北大西洋  36-37
      ( 二) 欧洲地区  37
      ( 三) 北太平洋  37-38
      ( 四) 三个区域比较  38-39
  3.6 原因探讨  39-42
  3.7 本章小结  42-44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4-46
参考文献  46-53
附图和附表  53-86
致谢  86-87

相似论文

  1. 黄、渤海3个海岛海雾的气候特征及统计预报,P732
  2. 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P429
  3. 2004年11月南大洋上一气旋对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P447
  4. 新疆于田县秋季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及其生态意义,P463.2
  5. 呼和浩特暴雨成因及诊断分析,P458.121.1
  6. SDSM降尺度方法在哈尔滨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P467
  7. 近五十年紧水滩水库流域及周边小气候特征,P463.24
  8. 巴彦淖尔市冰雹预报方法应用研究,P456
  9. 太原市住宅节能应用技术研究,TU201.5
  10. 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P467
  11. 湖南省冰冻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P429
  12. 长白山东坡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S791.22
  13. 不同干扰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小气候特征研究,S716.3
  14.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天气及地表热力气候特征研究,P422
  15. 基于DSSAT模型的资源高效种植模式模拟优化研究,S344
  16. 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P731.2
  17. 北亚热带次生栎林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S718.5
  18. 近5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P468.024
  19. 江淮地区棚室小气候特征及其调控效应研究,S162
  20. 江淮地区梅雨期气温极端事件及其影响因子分析,P468.2
  21. 江淮地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P468.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动力气象学 > 大气环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