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面临的环境问题研究

作 者: 左玥
导 师: 胥留德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产业技术 环境 对策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产业技术是技术演化到了产业层面上的一种存在形态。产业技术对于经济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接产业技术转移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也是区域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必然产物。承接产业技术转移是当今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必经之路。伴随着东部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加快,为先进的产业技术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承接产业技术这一举措在欠发达地区的逐步深入实施,对转入地的生态环境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文章以承接产业技术转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承接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寻求在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共赢。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以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将承接产业技术转移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恶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解析产业技术的非均衡性入手,阐述了产业技术分化呈现出的“马太效应”,进而说明了承接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承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的着眼点在于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而从生态基础、环境现状、承接产业技术转移过程中导致污染加剧等三个角度对承接地区的环境作了剖析,指出欠发达地区尤其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脆弱,对于污染密集的产业技术承接一时“难以招架”,因此导致环境的迅速恶化。之后,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承接污染转移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并且提出几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建议。文章的最后倡导承接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有选择地承接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技术,而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履行相关职责,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探索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均衡点,对不同类型的污染产业技术转移应给予区别对待。在引导企业成为承接转移主导力量的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监管作用,严把环境标准关。注重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从而通过科学地承接转移促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1 产业技术发展的非均衡性与产业技术转移问题解析  8-15
  1.1 产业技术分化的"马太效应"  8-9
  1.2 产业技术非均衡性的原因分析  9-11
    1.2.1 历史进程差异  9-10
    1.2.2 区域制度、政策的差异  10
    1.2.3 各区域人口素质差异  10-11
    1.2.4 积累优势的差异  11
  1.3 产业技术转移的必然性  11-12
  1.4 国内外产业技术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5
    1.4.1 国内外产业技术转移的研究现状述评  12
    1.4.2 国内外产业技术转移的趋势  12-15
2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及机遇  15-22
  2.1 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重要性  15-17
    2.1.1 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15-16
    2.1.2 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16
    2.1.3 有助于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16-17
  2.2 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17-22
    2.2.1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与产业技术转移  17-19
    2.2.2 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机与产业技术转移  19-20
    2.2.3 抓住承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与产业技术转移  20-22
3 承接产业技术转移面临的环境问题  22-32
  3.1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22-24
    3.1.1 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简述  22-24
    3.1.2 马克思恩格斯对环境哲学的思想贡献  24
  3.2 生存与发展矛盾的环境困境  24-26
    3.2.1 走出贫困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24-25
    3.2.2 产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转移  25-26
  3.3 承接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类型及案例分析  26-32
    3.3.1 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技术转移导致的环境污染分析  27-28
    3.3.2 承接发达地区淘汰的产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分析  28
    3.3.3 拯救濒危企业中的污染转移  28-30
    3.3.4 云南保山某缫丝厂案例分析  30-32
4 欠发达地区在承接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32-41
  4.1 开展生态修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2-34
  4.2 把握区域特色,有效利用资源  34-36
  4.3 将承接项目纳入区域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36
  4.4 做好规划布局,合理设置承接项目  36-37
  4.5 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法规  37-38
  4.6 更新传统观念,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38-41
5 结语与展望  41-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6
附录  46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中国城市地铁站声环境设计策略研究,U231.4
  3.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4. 当代老年公寓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研究,TU241.93
  5.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6.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7.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8.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9.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10.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11.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2.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13.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1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15. 农村环境侵权行为行政救济研究,D922.68
  16. 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G434
  17.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18.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19.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20.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21.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