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沅江东次凹古近系桃源组—汉寿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研究

作 者: 游李伟
导 师: 彭军
学 校: 西南石油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陆相断陷湖盆 沉积相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沉江东次凹
分类号: P53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与层序地层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沅江凹陷油气勘探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本文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对沅江东次凹古近系桃源组—汉寿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根据沉积相识别标志,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井段建立岩—电—相转换模型,对研究区内的24口井进行了单井沉积相解释,从中识别出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以及河流5种沉积相,并细分为12种亚相。根据地震反射终端类型的不同,可将古近系地层分为2个地震层序和6个地震亚层序,并对各地震亚层序进行了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和地震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将古近系桃源组~汉寿组地层划分为7个层序及16个体系域。其中,SQ1和SQ4层序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发育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Q2、SQ3、SQ5、SQ6和SQ7层序底界面均为Ⅱ型层序界面,只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不发育低位体系域。以体系域为单位,分析了古近系SQ1~SQ7层序各体系域内部沉积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以及地层厚度变化和砂体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控制沅江东次凹古近系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构造运动和气候。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英文摘要  3-7
1 前言  7-15
  1.1 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现状  7-11
    1.1.1 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7-9
    1.1.2 沉积学研究现状  9-11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
  1.3 研究内容  11-12
    1.3.1 沉积体系研究  11-12
    1.3.2 层序地层研究  12
  1.4 技术思路  12-13
  1.5 研究方法  13-14
  1.6 完成工作量  14-15
2 区域地质概况  15-22
  2.1 大地构造位置与盆地基底  15-16
  2.2 沅江凹陷断裂特征  16
  2.3 沅江凹陷构造单元划分  16-17
  2.4 构造演化  17-18
  2.5 地层  18-22
    2.5.1 上白垩统分水坳组(K_(3f))  18
    2.5.2 古近系古新统桃源组(E_(1t))  18-19
    2.5.3 古近系始新统沅江组(E_(2y))  19-20
    2.5.4 古近系始新统汉寿组(E_(2h))  20
    2.5.5 古近系始新统新河口组(E_(2x))  20-22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2-32
  3.1 沉积相识别标志  22-23
    3.1.1 沉积学标志  22
    3.1.2 古生物学标志  22
    3.1.3 地球化学标志  22
    3.1.4 地球物理标志  22-23
  3.2 沉积相类型  23-24
  3.3 沉积相特征  24-32
    3.3.1 湖泊相  24-27
    3.3.2 三角洲相  27-29
    3.3.3 扇三角洲相  29
    3.3.4 冲积扇相  29-31
    3.3.5 河流相  31-32
4 层序地层划分及其特征  32-49
  4.1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理论  32-33
    4.1.1 陆相层序发育控制因素  32
    4.1.2 陆相层序的体系域及其划分  32
    4.1.3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32-33
    4.1.4 陆相层序的划分步骤  33
  4.2 地震剖面的层序划分  33-35
    4.2.1 地震层序的划分方法  33-34
    4.2.2 地震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34-35
  4.3 钻井、测井资料的层序划分  35-42
    4.3.1 湘深17井单井层序分析  36-40
    4.3.2 沅21井单井层序分析  40-42
  4.4 层序地层剖面对比分析  42-49
    4.4.1 沅41井—湘深5井—沅21井剖面层序地层对比分析  42-44
    4.4.2 三阳潭1井—湘深31井—湘深17井—沅35井剖面层序地层分析  44-49
5 地震相分析  49-60
  5.1 T_t~T_(h1)亚层序地震相分析  49-50
  5.2 T_(y1)~T_(h1)亚层序地震相分析  50-53
  5.3 T_(h1)~T_(h2)亚层序地震相分析  53-55
  5.4 T_(h2)~T_(h3)亚层序地震相分析  55-58
  5.5 T_(h3)~T_x亚层序地震相分析  58-60
6 各层序体系域空间展布及沉积体系组合分析  60-81
  6.1 SQ1层序  60-66
    6.1.1 SQ1层序低位体系域  60-62
    6.1.2 SQ1层序湖侵体系域  62-63
    6.1.3 SQ1层序高位体系域  63-66
  6.2 SQ2层序  66-68
    6.2.1 SQ2层序湖侵体系域  66-68
    6.2.2 SQ2层序高位体系域  68
  6.3 SQ3层序  68-70
    6.3.1 SQ3层序湖侵体系域  68-70
    6.3.2 SQ3层序高位体系域  70
  6.4 SQ4层序  70-75
    6.4.1 SQ4层序低位体系域  70-72
    6.4.2 SQ4层序湖侵体系域  72
    6.4.3 SQ4层序高位体系域  72-75
  6.5 SQ5层序  75
    6.5.1 SQ5层序湖侵体系域  75
    6.5.2 SQ5层序高位体系域  75
  6.6 SQ6层序  75-80
    6.6.1 SQ6层序湖侵体系域  80
    6.6.2 SQ6层序高位体系域  80
  6.7 SQ7层序  80-81
    6.7.1 SQ7层序湖侵体系域  80
    6.7.2 SQ7层序高位体系域  80-81
7 层序发育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  81-87
  7.1 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81-82
    7.1.1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81
    7.1.2 气候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81-82
  7.2 层序地层空间展布模式  82-83
  7.3 层序地层沉积模式  83-87
    7.3.1 SQ1与SQ4层序低位体系域沉积模式  83
    7.3.2 SQ1~SQ4层序湖侵体系域沉积模式  83-85
    7.3.3 SQ1~SQ4层序高位体系域沉积模式  85
    7.3.4 SQ5~SQ7层序沉积模式  85-87
8 结论  87-89
致谢  89-90
参考文献  90-92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南泥湾八连沟—金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P618.13
  3.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礁滩型储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P618.13
  4. 宁东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P618.13
  5. 栖霞蓬莱群沉积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P512.2
  6. 鄂尔多斯地区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P531
  7.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P618.13
  8. 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层序古地理研究,P531
  9.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P618.13
  10. 南华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P539.2
  11. 西乌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格架及油气远景,P618.13
  12.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3.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成藏区带预测,P618.13
  14.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P542
  15. 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P618.13
  16.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17. 塔北隆起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层序发育演化及有利区带预测,P618.13
  18. 牛庄洼陷东斜坡沙四上亚段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P618.13
  19. 民丰地区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20. 渤中凹陷北坡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21. 英买力地区古近系末期流体势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 各类地层学 > 层序地层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