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作 者: 隋晓霞
导 师: 王启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ITCZ区域 上升运动 ENSO 越赤道气流 澳大利亚高压 淮河流域洪涝
分类号: P4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对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影响,越赤道气流以及澳大利亚高压与ITCZω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2003和2007年淮河流域洪涝期间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副热带高压、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以及ITCZω的异常气候特征。本文首先提出了确定ITCZω强度和位置的指标。西(东)太平洋140~170°E(140~90°W),0~30°N范围内小于-0.02 hPa/s的ω值与面积乘积之和再除以所选区域的面积作为西(东)ITCZω的强度(东太平洋有陆地的区域只取到150N)。ITCZω位置定义为西(东)北太平洋140~170°E(140~90°W)范围内ω区域平均最小值所在的纬度。利用上述指标计算得出气候平均态下西(东)ITCZω在高(低)层最强,低(高)层最弱,其位置随高度不变(偏北)。在季节变化上西ITCZω在8月最强,9月位置最北,2月最弱,位置最南;东ITCZω在8、9月最强,9月最北,2、3月最弱,位置最南,但中、高层的ω在11月也很弱。ITCZω强度最强(弱)的时间一般与位置的快速北跳(快速南撤)的时间相对应,并且有位置变化超前强度变化的表现。通过对ω气候和异常值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气候值EOF第一模态能很好的反映ITCZω的基本气候状态,具有准半年周期,第二模态反映了ITCZω位置的季节变化特征;异常值EOF第一模态空间场呈现东西反位相的特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分析最明显的周期为4.8年。西ITCZω强度在厄尔尼诺年偏弱,拉尼娜年偏强;东ITCZω位置在厄尔尼诺年偏南,拉尼娜年位置则偏北,西ITCZω位置和东ITCZω强度在1999年后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变。ENSO对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东ITCZω位置和西ITCZω强度的影响,对东ITCZω强度和西ITCZω位置的影响不明显。越赤道气流对西ITCZ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对西ITCZω强度的影响,对西ITCZω位置的影响不明显,基本上都没过信度检验。总体上来说,925hPa上各支越赤道越气流强度异常与西ITCZω强度异常的相关性都要好于850hPa;西ITCZω强度与澳高强度的相关只在对流层低层过95%的信度检验,而中、高层都没过信度检验,西ITCZω位置与澳高强度的相关都低于信度检验水平。2003年6月下旬~7月中旬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和相对稳定、副高588线北界位于淮河流域以北、副高西脊点偏西;900E以及以东的越赤道气流偏弱;ITCZ及西ITCZω强度偏弱、位置偏南;南半球中纬度的冷空气活动偏弱,这些因子共同作用导致淮河流域雨带稳定和降水集中。2003年和2007年导致淮河流域大水的异常因子之间也存在差异:2007年副高脊线偏南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副高588线北界第一次越过30°N的日期比2003年偏晚,副高588线北移至甚至超过30°N的次数多于2003年;2007年副高较2003年偏弱,其稳定性也比2003年差;2007年除了90°E、105°E和15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较多年平均偏弱外,12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也弱于多年平均;2007年西ITCZω偏弱的程度要大于2003年;2007年南半球冷空气偏弱持续的时间虽然长于2003年,但偏弱的程度却弱于2003年。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引言  10-19
  1.1 热带辐合带的确定  10-14
  1.2 ITCZ与ENSO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  14-15
  1.3 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我国旱涝  15-18
    1.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旱涝  15-16
    1.3.2 ITCZ与我国旱涝  16
    1.3.3 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高压与我国旱涝  16-18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18-19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9-20
第三章 ITCZω的季节变化特征  20-34
  3.1 气候平均态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基本特征  21-23
  3.2 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特征  23-26
  3.3 ω场气候值的EOF分析  26-32
  3.4 小结  32-34
第四章 ITCZω的年际变化特征  34-55
  4.1 ITCZω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34-48
  4.2 ω场异常值的EOF分析  48-53
  4.3 小结  53-55
第五章 ITCZω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的关系及它们对淮河洪涝的影响  55-75
  5.1 西ITCZω与越赤道气流的关系  56-61
  5.2 西ITCZω与澳大利亚高压的关系  61-63
  5.3 2003和2007年淮河洪涝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及ITCZω的关系  63-73
    5.3.1 副高的气候特征  63-68
    5.3.2 越赤道气流的气候特征  68-70
    5.3.3 澳高的气候特征  70-72
    5.3.4 西ITCZω的气候特征  72-73
  5.4 小结  73-75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75-77
参考文献  77-82
致谢  82-83
个人简历  83
发表的学术论文  83

相似论文

  1. 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资源及渔场的影响,S931.4
  2. 珠海地区咸潮影响因子统计与分析,X55
  3. 两类ENSO事件的监测及大气的响应,P732
  4.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对ENSO的影响,P432
  5. 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时空特征和变异规律研究,P731.27
  6. 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P732
  7. 亚洲干旱/半干旱区近几十年区域气候变化,P467
  8.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气候变化与ITCZ关系的研究,P444
  9. ENSO事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研究,P732
  10. 1948—2002年东南亚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P468.024
  11. 1951—2003年东亚冬、夏季风特征及其与我国大尺度南北旱涝的关系研究,P461
  12.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海气相互作用关键区及对外强迫响应的研究,P732.6
  13. 中国近半个世纪气候冷暖与干湿配置关系的研究,P468.2
  14. ENSO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P434
  15. 印度洋偶极子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P461.2
  16. 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盐动力学研究,P734
  17. 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界面热通量交换的季节内振荡,P732
  18. 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P715.7
  19. 东亚低空异常季风风场时空特征分析,P425.42
  20. 欧亚雪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关系,P468.02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动力气象学 > 大气运动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