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分析

作 者: 赵聪
导 师: 崔健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应答词 话语功能 共现 共性 差异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8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是”、“对”、“行”、“好”作为应答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但它们出现的具体话语环境以及这四个词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得到明确地说明。本文以应答词“是、对、行、好”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分析理论和语用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探讨它们的话语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语用差别,以揭示这几个词在话语交际中的意义。 第一章是绪论,说明研究范围、前人研究概况、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语料俩来源。 第二章到第五章我们分别考察了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考察了这四个词与语气词“啊”、“吧”、“的”、“了”、“吗”部分的共现情况以及共现之后产生的话语功能差异。还讨论了这四个词的重叠形式以及重叠形式与非重叠形式在应答中的差异。“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的判断要依靠具体语境。语气词和重叠形式可以作为区分不同话语功能的形式标记。 第六章考察了“是”、“对”、“行”、“好”的共性和内部差异。“是”、“对”、“行”、“好”都具有赞同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这两项功能是应答词的基本功能。“是、对”、“行、好”的功能基本上呈互补分布。但这两组词并不是应答词这一集合下完全平行并列的两个子集,它们话语功能有交叉。“是”、“对”、“行”、“好”的内部存在差异,这些特征使它们既共存又竞争。 第七章是结语,对全文作了概括和总结,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6
第一章 绪论  6-10
  1.1 研究范围  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3 前人研究概况  6-8
  1.4 语料说明  8-10
第二章 应答词“是”  10-25
  2.1 应答词“是”的话语功能  10-19
    2.1.1 “是”的应对功能  10-19
    2.1.2 “是”话语衔接功能  19
  2.2 “是”和语气词的共现  19-23
    2.2.1 “是”和语气词“的”的共现  19-20
    2.2.2 “是”和语气词“吧”的共现  20-21
    2.2.3 “是”和语气词“啊”的共现  21-22
    2.2.4 “是”和语气词“吗”的共现  22-23
  2.3 “是”的重叠  23-25
第三章 应答词“对”  25-36
  3.1 “对”在应答语中的位置  25-26
  3.2 应答词“对”的话语功能  26-31
    3.2.1 “对”的应对功能  26-31
    3.2.2 “对”的话语衔接功能  31
  3.3 应答词“对”和语气词的共现  31-33
    3.3.1 “对”和语气词“啊”的共现  31-32
    3.3.2 “对”和语气词“吧”的共现  32
    3.3.3 “对”和语气词“了”的共现  32-33
  3.4 “对”和其他肯定应答词的共现  33-34
  3.5 “对”的重叠  34-36
第四章 应答词“好”  36-45
  4.1 应答词“好”的话语功能  36-41
    4.1.1 “好”的应对功能  36-40
    4.1.2 “好”的话语衔接功能  40-41
  4.2 “好”和语气词的共现  41-44
    4.2.1 “好”和语气词“的”的共现  42
    4.2.2 “好”和语气词“啊”的共现  42-43
    4.2.3 “好”和语气词“吧”的共现  43
    4.2.4 “好”和语气词“了”的共现  43-44
  4.3 “好”的重叠形式  44-45
第五章 应答词“行”  45-52
  5.1 应答词“行”的话语功能  45-49
    5.1.1 “行”的应对功能  45-48
    5.1.2 “行”的话语衔接功能  48-49
  5.2 “行”和语气词的共现  49-50
    5.2.1 “行”和语气词“啊”的共现  49
    5.2.2 “行”和语气词“吧”的共现  49
    5.2.3 “行”和语气词“了”的共现  49-50
  5.3 “行”的重叠形式  50-52
第六章 “是、对、行、好”的共性差异  52-60
  6.1 “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共性  53-54
  6.2 “是”和“对”的共性和差异  54-55
  6.3 “行”和“好”的共性和差异  55-56
  6.4 “是、对、行、好”的内部差异  56-60
    6.4.1 赞同功能的差异  56-57
    6.4.2 话语衔接的差异  57-58
    6.4.3 让步功能的差异  58
    6.4.4 反语功能的差异  58-59
    6.4.5 接受功能的差异  59-60
第七章 结论和余语  60-62
参考文献  62-64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3.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4.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5.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6.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7.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9.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10.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1.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2.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3. 棉纤维起始发育优势基因表达谱和三个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S562
  14.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15.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16.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17. 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F323.3
  18. 猪链球菌2型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S858.91
  19.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G633.41
  20.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21.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atp9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