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刘仁静与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

作 者: 刘爱国
导 师: 杨元华;胡再德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刘仁静 少年中国学会 五四运动
分类号: K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中共“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刘仁静的一生,既有过无比的辉煌,又有过痛苦的迷茫和彷徨,但刘仁静始终保持着一副铮铮傲骨,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固然,他的一生的诸多发展,既和当时的历史环境、自身的家庭背景和他本人的性格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同时,又与他在青年时期所加入的在“五四”时期存在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对中国政党历史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少年中国学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充满亮丽、辉煌而又饱浸风雨、曲折和艰辛的人生道路与少年中国学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思想逐步向马克思主义演化得益于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在“少年中国学会”里,他结识了许多良师挚友,特别是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李大钊和邓仲夏;其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经历对他的未来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的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与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有着莫大的关系。笔者希望在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当时的期刊史料以及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并尽量充分占有这段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刘仁静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以及和少年中国学会分道扬镳的必然性;探索刘仁静对少年中国学会的贡献、少年中国学会对刘仁静未来发展的正负影响;挖掘刘仁静以后思想变化与少年中国学会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且希望通过对刘仁静和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的考察,探索其中的经验教训服务于当今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当然,笔者也希望借此文为大家客观公正地认识刘仁静提供另一视角。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K261.1
  2. 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K261.1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61
  4. 天下为公,D693
  5. 从非对称性相倚到彼此相倚,C913.1
  6. 论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促进作用,K261.1
  7. 《改造》与梁启超晚年的文化传播思想,G239.29
  8. 湘南学生联合会研究,K261
  9. 论五四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K261.1
  10. 报刊在“五四”新诗传播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I207.25
  11. 朝鲜三一运动与中国五四运动之比较,K312.4
  12. 中国五四运动与韩国三一运动的比较,K312.4
  13. 五四运动:浪漫主义的中国之旅,K261.1
  14. 研究系与五四运动,K261
  15.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原因,K261.1
  16.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政治思想演变研究(1913-1921),D231
  17.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K261
  18. 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I046
  19. 五四语境下的中国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研究,H315.9
  20.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欧化探索,H315.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