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陈慎吾教授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作 者: 小金井信宏
导 师: 王庆国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陈慎吾老中医 学术思想 伤寒论 整理研究
分类号: R24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35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陈慎吾教授为20世纪著名的老中医之一,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伊始之首任伤寒教研组组长。在20世纪的中医界,陈教授在伤寒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对中医事业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很大的。因陈教授于文革后期受迫害,传世著作及文章甚少。且后来整理陈教授学术思想的人颇少。因此,目前尚未有较全面的整理研究陈教授学术思想的学术论文。此研究之目的即试图通过收集并利用保留至今之关于陈教授之资料,对它进行整理研究,尽量全面地揭示陈教授之伤寒论研究、临证经验及中医教学方面等各方面之成就。 此研究之上要研究对象为陈教授于1961年在北京中医学院讲《伤寒论讲义》课太阳篇部分时的录音磁带、共24盒、及陈教授自编《伤寒论讲义》辛卯重订版手稿(此2种资料皆为陈大启先生家藏品)。除此之外、尚有主要由陈大启先生(陈教授之子)及孙志洁教授(陈教授之学生)发表的散见于杂志或书籍中之少量文献。对如上几种资料、从“作为伤寒学家”、“作为临床家”、“作为中医教育家”3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并利用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陈教授各方面之成就。 论文中“伤寒学家—陈慎吾教授”部分、较详细地阐明了陈教授研究《伤寒论》之具体内容。如通过条文之前后对勘悟出的几种新见、词义之解释、对伤寒“法”之认识、独特的方证理解等。“临床家—陈慎吾教授”部分、首先阐明了陈教授对腹诊及脉诊之认识、其次阐明了他治病方面的几点特色。如“药不治病”、“正气自疗”、“调阴阳为病愈之理”等关于治病之理的认识;对汗法、吐法、下法等各种治法之认识;经方之运用法、对“方证相对”及“药证相对”之认识;用药心得等。“中医教育家—陈慎吾教授”部分,首先总结陈教授积极创办中医院校,积极参加编教材工作等对中医事业方面的成就;其次阐明了陈教授《伤寒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如他自编教材之特点,讲课形式及内容的特点等。总结部分首先从2个方面明确陈教授在伤寒学史上的位置,其一为纵轴上之位置,主要于明清以来各派伤寒学家之关系中进行讨论;其二为横轴上的位置,即明确陈教授于20世纪伤寒学界上之位置。另外从伤寒学方面、临证经验方面及中医事业方面归纳总结了陈教授之贡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前言  7-9
一、 生平简介  9-12
二、 学术思想与经验  12-65
  (一) 伤寒学家—陈慎吾教授  12-42
    1 倡《伤寒论》是一篇文章、强调条文排列的连贯性。  12-15
      1.1 重视条文排列之连贯性  12-14
      1.2 重视条文与条文之间的前后对勘  14-15
    2 主张学《伤寒论》要掌握其中之“法”  15-16
      2.1 16条(上半部分)中之“法”  15
      2.2 71条中之“法”  15
      2.3 164条中之“法”  15-16
    3 认为《伤寒论》是辨证论治之专书  16-25
      3.1 证与证之比较  16-22
      3.2 同一症状之比较  22-25
    4 强调学习《伤寒论》必须结合《金匮要略》  25-26
    5 对六经病证的认识  26-28
      5.1 太阳病  26
      5.2 传变与传经  26
      5.3 阳明病  26-27
      5.4 少阳病  27
      5.5 太阴病  27
      5.6 少阴病  27-28
      5.7 厥阴病  28
      5.8 合病,并病  28
    6 以水火两类概括诸证  28-29
      6.1 阴阳和与水火气血之关系  28-29
      6.2 水火之证  29
      6.3 总结  29
    7 独特的方证理解  29-38
      7.1 桂枝汤证  29-33
      7.2 桂麻合方证  33-34
      7.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4
      7.4 小青龙汤证  34-35
      7.5 五苓散证  35-36
      7.6 栀子豉汤证  36-37
      7.7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7
      7.8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  37
      7.9 炙甘草汤证  37-38
      7.10 阳明篇治黄3方  38
      7.1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8
    8 理解《伤寒论》须细读条文  38-40
      8.1 字字含有重要意义  38-39
      8.2 区分意思相近的2个词义  39
      8.3 阐明难解词之义  39-40
    9 对不带方剂之条文、提示方药  40-42
      9.1 6条与麻杏甘石汤  40
      9.2 143条与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之合方  40-41
      9.3 159条与五苓散或真武汤  41
      9.4 160条与苓桂术甘汤加附子  41
      9.5 171条与柴胡桂枝汤  41
      9.6 185条与大柴胡汤加石膏汤  41
      9.7 195条含有、苓桂术甘汤、新加汤及厚姜半甘参汤证  41
      9.8 204条与大柴胡汤  41-42
      9.9 214条与柴胡加芒硝汤  42
      9.10 218条与承气汤  42
      9.11 381条与猪苓汤、五苓散、三承气汤  42
  (二) 临床家—陈慎吾教授  42-58
    1 诊病方面  42-44
      1.1 重视腹诊  42-43
        1.1.1 结胸证与痞证  43
        1.1.2 结胸证与寒热错杂痞证  43
        1.1.3 白虎汤证与五苓散证  43
        1.1.4 胃中干与五苓散证  43
        1.1.5 热入血室证  43
      1.2 重视脉诊  43-44
        1.2.1 如何摸脉  43
        1.2.2 解释具体脉象  43-44
        1.2.3 主张“饮病无定脉”  44
    2 治病方面  44-58
      2.1 主张“药不治病”、重视“正气自疗”  44-46
        2.1.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与发病之关系)  44
        2.1.2 药不治病(正气与药物之关系)  44
        2.1.3 特别重视“保胃气、存津液”(正气与治病之关系)  44-46
        2.1.4 总结  46
      2.2 主张“调阴阳”为病愈之理  46
        2.2.1 “调阴阳”为病愈之理(58条之解释)  46
        2.2.2 如何“调阴阳”  46
      2.3 对汗、吐、下法的认识  46-48
        2.3.1 对“汗法”的认识  46-47
        2.3.2 对“吐法”的认识  47-48
        2.3.3 对“下法”的认识  48
      2.4 “古为今用”、善用经方  48-52
        2.4.1 对经方用法之认识  48-49
        2.4.2 灵活运用经方  49-51
        2.4.3 五脏病证与经方  51-52
        2.4.4 经方之法,用于时方上  52
      2.5 对“方证相对”及“药证相对”的认识  52-54
        2.5.1 对“方证相对”之认识—强调运用经方须符合主证  52-54
        2.5.2 对“药证相对”之认识  54
      2.6 用药心得  54-58
        2.6.1 对“单味药”的认识  54-57
        2.6.2 对“药物配伍”的认识  57-58
        2.6.3 通过“比较”认识药物  58
  (三) 中医教育家—陈慎吾教授  58-65
    1 中医教育事业方面  58-60
      1.1 举办中医学校、新中医教育的先驱  58-59
      1.2 重视经典教育  59
      1.3 重视传授老中医之经验  59-60
    2 《伤寒论》教育方面  60-65
      2.1 用脏腑辨证解释经方证  60
      2.2 处处结合临床  60-61
      2.3 积极介绍后世发挥  61
      2.4 自编《伤寒论讲义》手稿  61-62
      2.5 几种新尝试  62-63
      2.6 生动活泼之讲课  63-65
三、 总结  65-69
  1 在《伤寒论》学术史上的位置  65-66
    1.1 于历史上之位置——摄取清代辨证论治派、汇通派及经典派之长  65
    1.2 于20世纪伤寒学界之位置——于汇通派影响之余波中、坚持以中医为主、旁参西医之方向  65-66
  2 贡献  66-69
    2.1 研究《伤寒论》方面之贡献  66-67
    2.2 临床方面之贡献  67-68
    2.3 中医事业方面之贡献  68-69
参考文献  69-70
致谢  70-71
个人简历  71

相似论文

  1.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2.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3.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4.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5. 周耀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R249.2
  6.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腭及特色用药研究,R249.2
  7. 温振英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小儿腹泻病用药规律研究,R249.2
  8.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9. 危北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胃肠复元法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作用的探讨,R249.2
  10.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11.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2.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13. 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R249
  14. 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092
  15.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16.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宣痹通络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17.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18. 李泰棻学术思想研究,K092
  19. 《伤寒论》虚词“而”与“颇”析义,H141
  20. 顾起元及其诗文研究,I206.2
  21.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祛湿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R28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医案、医话(临床经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