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有机无机氮源配合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氮素循环的影响

作 者: 仇少君
导 师: 刘强;荣湘民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营养学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矿质氮 矿化氮 固定态 有机氮组分 水稻土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通过15N示踪研究了盆栽条件下尿素(15NU)、尿素与秸秆配施(15NO-S、15NS-U)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的影响,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矿质氮矿化氮固定态铵和有机氮的变化及其对水稻吸氮量和SMBN的影响,标记底物氮素去向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SMBC、SMBN占全碳、氮的比例平均为2%~5%,SMBC、SMBN在水稻孕穗期最低,SMBN以土壤原有SMBN为主;微生物同化的尿素氮红黄泥为1.76%~8.33%,紫潮泥为1.78%~19.17%;微生物同化的秸杆氮红黄泥为1.69%~4.98%,紫潮泥为2.05%~6.23%。水稻成熟期时,标记底物SMBN的比率紫潮泥15NU和15NU-S两处理低于红黄泥。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强两种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的能力,施肥处理间SMBN差异不显著。 淹水后两种土壤矿质氮均显著增加,红黄泥对照处理(无肥,CK)矿质氮平均为35.85mg·kg-1;施肥处理平均为126.8mg·kg-1。紫潮泥CK平均为128.7mg·kg-1;施肥处理平均为240.2mg·kg-1。在施肥初期,红黄泥标记矿质氮的比例高达65%,而紫潮泥则只有30%左右。施肥初期红黄泥中秸秆氮的矿化速度高于紫潮泥,而水稻成熟时,紫潮泥中由秸秆氮矿化而来的矿质氮是红黄泥的3倍。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强了施肥初期两种土壤对矿质氮的固定。 两种土壤的矿化氮在水稻生育期内均逐步下降。水稻成熟时,两种土壤中标记底物矿化氮比率的大小顺序为:15NU>15NU-S>15NS-U;标记底物对矿化氮的贡献率大小顺序红黄泥为:15NU>15NU-S>15NS-U,紫潮泥为:15NS-U>15NU>15NU-S。直接通径分析表明矿化氮对紫潮泥SMBN的有效性最大。而且水稻成熟时,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了水稻红黄泥矿化氮含量,与单施尿素差异达显著水平。 水稻生育期间,固定态铵平均含量红黄泥为150.8mg·kg-1,紫潮泥为358.5mg·kg-1。土壤标记底物固定态铵占总固定态铵的比例红黄泥为0.05%~3.37%,紫潮泥为0.25%~11.02%。施肥后,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在分蘖期最低;晶格固定的无机氮含量高于有机氮,而且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了两种土壤对无机氮固定能力;晶格固定的尿素氮红黄泥为0.28%~2.11%,紫潮泥为3.46%~18.69%;晶格固定的秸秆氮红黄泥为0.15%~0.87%,紫潮泥为1.65%~4.97%。水稻成熟时,两种土壤标记底物固定态铵残留率的大小顺序为:15NU>15NU-S>15NS-U。紫潮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0
    2.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  14-15
    2.2 外界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  15-16
    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其它氮素形态之间的关系  16-19
    2.4 研究展望  19-20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0-24
  2.1 供试材料  20-21
  2.2 试验设计  21
  2.3 试验前处理  21-22
  2.4 测定方法  22-23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24
第三章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动态  24-29
  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  24-25
  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25-26
    3.2.1 SMBN动态  25-26
    3.2.2 土壤中标记底物SMBN  26
  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26-27
  3.4 讨论  27-28
    3.4.1 SMBC和SMBN  27-28
    3.4.25 MBC/SMBN  28
  3.5 小结  28-29
第四章 外源氮固定与矿化动态及其与SMBN的关系  29-39
  4.1 土壤矿质氮  29-31
    4.1.1 矿质氮动态  29-30
    4.1.2 标记底物矿质氮  30-31
  4.2 土壤矿化氮动态和标记底物矿化氮  31-33
  4.3 土壤固定态按  33-34
    4.3.1 土壤固定态铵动态  33
    4.3.2 标记底物固定态钱  33-34
  4.4 土壤供氮因子与SMBN关系  34-37
    4.4.1 矿质氮与SMBN的关系  34-35
    4.4.2 矿化氮与SMBN的关系  35-36
    4.4.3 固定态铵与SMBN的关系  36
    4.4.4 通径分析  36-37
  4.5 讨论  37-38
  4.6 小结  38-39
第五章 土壤有机氮动态及其与 SMBN关系  39-48
  5.1 土壤有机氮组分动态  39-44
    5.1.1 酸解氮  39-40
    5.1.2 酸不溶性氮  40-41
    5.1.3 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动态  41-44
  5.2 SMBN与有机氮组分关系  44-45
  5.3 讨论  45-47
    5.3.1 土壤有机氮组分  45-46
    5.3.2 SMBN与土壤有机氮组分  46-47
  5.4 小结  47-48
第六章 不同氮源对水稻吸氮量的影响及外源底物氮的残留与损失  48-55
  6.1 不同氮源对水稻吸氮量的影响  48-51
    6.1.1 水稻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动态  48-49
    6.1.2 影响水稻吸氮量因素的通径分析  49-50
    6.1.3 水稻的吸氮量、秸秆生物量和产量  50-51
  6.2 土壤中残留标记底物有机氮组分及形态  51-52
  6.3 标记底物在水稻和土壤间的平衡帐  52
  6.4 讨论  52-53
  6.5 小结  53-55
第七章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4
发表或撰写文章  64-65
致谢  65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2. 昆山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古水稻土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S-09
  3.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4. 淹水时间对水稻土中地杆菌科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度的影响,X172
  5. 施肥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物产量及土壤矿质氮、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S147
  6. 重金属污染下水稻土呼吸强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X173
  7. 长期不同种植方式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和作物营养特性的互作研究,S511
  8. 固定态铵在水稻土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153
  9. 控释氮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氮素肥力的影响,S158
  10.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氮的矿化动态,Q948
  11. 水稻土有机碳转化模拟系统研究,S158
  12.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还原对砷形态的影响,S155.292
  13. 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苯胺降解微生物研究,X172
  14. 红壤性水稻土麦角固醇测定方法及其在表征施肥与水分管理对微生物群落影响中的应用,S147
  15. 陕西渭北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累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S661.1
  16. 不同地表覆盖直播旱作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S511
  17. 旱地土壤残留矿质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S158
  18. 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特征,X132
  19. 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累积对土壤水分及矿质氮变化的影响研究,S541.9
  20.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作物生长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S14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