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作 者: 张卫铭
导 师: 金凤德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世界经济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经验借鉴
分类号: F27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再进一步,年均GDP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则相对缓慢,GDP年均增长率一直在2.5%左右徘徊,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低迷局面;而在经济危机中依然保持稳定增长的中国,则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眼光。当世人惊叹于中国的崛起,将之预测为下一个全球霸主的同时,我们却在那些华丽的数字背后发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问题加剧、“城市病”凸显、加之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的让渡、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资本入侵以及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世界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诸多不利影响等等。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近些年的经济增长,发现中国的比较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东南亚众多国家的经济调整与开放政策,以及欧盟东扩所引起的贸易转移,都直接挑战中国在引进外资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中国的后发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在尖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依然明显;且感受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威胁,美日等国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限制中国的出口,并采用各种手段限制其高新技术的对外转移,种种迹象都清楚的表明,中国处在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背负着14亿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唯有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与制度创新对社会环境及相关条件的苛刻要求相比较,广泛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则更加可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共同获益的最佳选择。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中小企业则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更是中小企业的王国,根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5年统计报告,目前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32%,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4.7%,就业人数占全部在职人数的75%。许多技术创新都来自中小企业,大量优秀技术人员也被中小企业所拥有,中小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企业经营以粗放型为主,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而对提高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问题的研究便成了当务之急。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韩两国,不但现阶段在国际上创新成果显著、国力强盛,而且都经历了从落后走向繁荣,从模仿起步走向自主创新的过程,研究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理论界对于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往往偏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偏重于正面经验而忽略了负面教训。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其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于我国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明显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与诸多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还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法规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却依然存在很多漏洞有待弥补。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尽快引入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地资金投资机制,大力改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各种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企业间的互助合作,同时还要加深与国外同行的比较研究及交流,以加速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由于个人能力及相关资料与篇幅的限制,本文在有关数据的收集及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论述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有些地方没能将大型企业的经验与中小企业的区分开来,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处硬伤,这些缺陷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0
1 序言  10-13
2 技术创新的界定与中小企业的涵义  13-25
  2.1 技术创新  13-15
  2.2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15-19
    2.2.1 韩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16-17
    2.2.2 日本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17-18
    2.2.3 中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18-19
  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19-25
    2.3.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  19-21
    2.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21-22
    2.3.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22-25
3 日本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及相关  25-36
  3.1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支持体系  25-31
    3.1.1 制定并强化有关中小企业法律规章制度  25-26
    3.1.2 政府组织领导的形式多样化,建立了官民结合的组织体系  26-27
    3.1.3 推行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7-28
    3.1.4 实施TLO法,推行"产、学、官联合"模式  28-29
    3.1.5 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援助体系  29-30
    3.1.6 健全的风险投资支持体系  30-31
    3.1.7 良好的信用担保支持体系  31
  3.2 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方面  31-36
    3.2.1 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32-33
    3.2.2 日本中小企业支持技术创新的内部体系  33-36
4 韩国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及相关  36-41
  4.1 韩国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支持体系  36-40
    4.1.1 韩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36-39
    4.1.2 科技园区开发效率高,集研究、学术、工业化于一体  39
    4.1.3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39-40
  4.2 韩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方面  40-41
    4.2.1 韩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40
    4.2.2 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走小而专、小而精的路子  40-41
5 日韩经验的异同点分析  41-46
  5.1 共同点  41-43
    5.1.1 政府通过间接调控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41
    5.1.2 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  41-42
    5.1.3 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体系  42
    5.1.4 中小企业必须走专业化的路子  42
    5.1.5 相似的从模仿走向创新的战略  42-43
    5.1.6 两国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  43
  5.2 区别及其成因  43-46
    5.2.1 国家规模的不同  43-45
    5.2.2 国家主导战略不同  45-46
6 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借鉴意义  46-52
  6.1 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46-49
    6.1.1 缺乏科学的经营战略  46
    6.1.2 技术创新资金缺口较大  46-47
    6.1.3 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47-48
    6.1.4 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严重脱节  48-49
  6.2 加速推进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49-52
    6.2.1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49
    6.2.2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49
    6.2.3 采取有效措施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  49-50
    6.2.4 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50
    6.2.5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50-51
    6.2.6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  51
    6.2.7 促进中小企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51-52
7 结束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6
后记  56-57

相似论文

  1.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2.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3. 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中的诚信建设研究,G647.5
  4. X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私募股权融资方案研究,F426.7
  5.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F276.3
  6.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的效应研究,F276.5
  7. 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前信用评级体系研究,F832.4
  8. 民营中小企业员工薪酬激励制度研究,F272.92
  9. 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F124.3;F224
  10. 中小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F276.44
  11. 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立研究,F276.3
  1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F832.4
  13.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研究,F832.4
  14. 中小企业从OEM转向OBM遭遇的问题与对策分析,F276.3
  15. 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研究,F276.3
  16.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经济政策支撑,X196
  17. 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研究,F426.471
  18. 江西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模式与对策研究,F204
  19. 基于供应链的信誉链融资模式研究,F274
  20.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设计,F276.3
  21.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政府增信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研究,F276.3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生产管理 > 企业技术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