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研究

作 者: 张昕樱
导 师: 孙兰英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文化 素质教育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国之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现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尖端,有着最旺盛的生命力,是祖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希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确立正确的集体主义政治价值观,始终以严格的政治道德标准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理性的政治情感,并经由政治参与的实践过程,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同时升华整体的政治文化素质。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水平,不仅是为推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更是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定义、现状及成因,致力于构建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提出相应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这一重要命题的深化。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加以论述:第一部分明确课题的选题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归纳总结,突出论文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第二部分阐述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定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素质的演变过程;第三部分分析我国大学生现阶段政治文化素质的总体现状,分析产生我国大学生上述现状的社会背景,展开对政治文化素质所包括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情感、政治道德以及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现状的具体论述;第四部分,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目标及对策。首先,阐述政治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其次,阐述为了实现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所要实行的对策。建立一个全社会各方力量的集合,共同推进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实现。包括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以社会环境为依托等四大主要对策与途径。提出解决当前大学生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保障政治文化素质工作的不断推进。充分重视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中国的发展,推进世界的进步。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引言  7-12
  1.1 研究背景  7-10
    1.1.1 选题依据  7-8
    1.1.2 国外研究现状  8-9
    1.1.3 国内研究现状  9-10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0-12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12-19
  2.1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素质  12-15
    2.1.1 政治文化  12-13
    2.1.2 政治社会化  13-15
  2.2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  15-19
    2.2.1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定义  15
    2.2.2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历史演变  15-19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现状及成因  19-40
  3.1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现状  19-32
    3.1.1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总体现状  19
    3 1.2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现状具体分析  19-32
  3.2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现状形成的社会背景  32-40
    3.2.1 全球化影响深入加剧  32-34
    3.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调整  34-35
    3.2.3 大众传媒关键引导  35-36
    3.2.4 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的德育观  36-38
    3.2.5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38-40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目标及途径  40-58
  4.1 我国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40-43
    4.1.1 崇高笃定的政治信仰,坚定与执着贯彻始终  40-41
    4.1.2 正确一元的政治价值观,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41
    4.1.3 理性炽热的政治情感,教育与熏陶互动深化  41-42
    4.1.4 忠诚高尚的政治道德,自律与制度同步发展  42
    4.1.5 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学习与实践合二为一  42-43
  4.2 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培养有效途径  43-58
    4.2.1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变观念、创方法、拓内容  44-50
    4.2.2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转观念、换方式、提素质  50-52
    4.2.3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多形式、重长效、寻支持  52-54
    4.2.4 以社会环境为依托,抓机遇、借传媒、促就业  54-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G622.4
  4.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5.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7.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8.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0.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1.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2.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4.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6.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7.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8.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9.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20.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21.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