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

作 者: 李洁
导 师: 王喜绒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文学创作 传播与发展 批评话语 中西文学批评 创作研究 批评理论 生态圈 三个方面 自然世界
分类号: I206.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5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批评是新世纪文论界的一大显学,它围绕着一个基本前提: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相关。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以独特的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正式传入我国,并逐步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以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为参照系,从宏观上对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全程追踪,并给以全景式的展示与梳理,进而反思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这对促进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审美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批评话语的重建,乃至中国的环境保护运动,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世界范围内生态批评的健康向前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助和参照作用。 全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生态批评在西方的异军突起:一是生态批评的兴起,二是生态批评流派的确立,三是生态批评的全球化发展。第二部分阐述了生态批评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第三部分考察了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及其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梳理了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并剖析了其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第五、六部分从生态批评话语的建构、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和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创作研究三个方面探究了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七部分分析了中国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前景。 本文认为西方生态批评传入中国以后,取得了三个标志性成果:话语的建构、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和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创作研究,这些成果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生态批评的特点。尽管中国生态批评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它为中西文学批评的平等对话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策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相信,中国的生态批评在不远的将来完全有可能实现双重超越——超越自己的文化遗产,超越西方,真正走到国际学术界的前沿。

全文目录


引言  8-9
一、生态批评在西方的异军突起  9-15
  1、生态批评的兴起  9-11
  2、生态批评流派的确立  11-14
  3、生态批评的全球化发展  14-15
二、生态批评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15-20
  1.生态批评的基本内涵  15-19
  2.生态批评的意义  19-20
三、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及其理论基础  20-23
  1.生态批评兴起的原因  20-21
  2.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21-23
四、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23-29
五、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话语的建构  29-33
  1.体系化的研究  29-30
  2.发掘式的研究  30-31
  3.专题研讨会的召开  31-33
六、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和文学文本研究  33-41
  1.生态文学创作的兴起  33-37
  2.文学文本研究  37-41
七、中国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41-44
参考文献  44-45
后记  45

相似论文

  1. 论合同诈骗罪,D924.3
  2. 论我国死刑的现实与未来,D924.1
  3. 赦免制度研究,D914
  4. 专家论证制度及立法研究,D912.1
  5. 人民币汇率调整与中国商品出口研究,F752.6
  6. 论水权的性质,D923.2
  7.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理想教育,G641
  8. 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历史,I711.074
  9. 宋代《洪范》研究,G256.1
  10. 依存与超越,I712
  11. 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F205
  12.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F326.2
  13. 金融生态圈构建及内外部作用机理研究,F830
  14. 成都市高校女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04.49
  15. 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效应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F832.51
  16. 空间与性别、种族政治,I712
  17. 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理论,I06
  18.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原型及其艺术表现,I712.074
  19. 兰色姆文学批评中的几个问题,I712.072
  20. 刘勰“知音批评理论”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文学批评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